(水产品)“食人鱼”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食人鱼”(俗称食人鲳),属脂鲤目脂鲤科锯脂鲤属,这个属约有20多个种。目前我国发现的有卡氏锯脂鲤、纳氏锯脂鲤等,这两种鱼鱼体呈卵圆形、尾鳍呈叉形,成鱼体长多在25厘米左右,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下颚发达有刺,牙齿锐利、三角形、呈锯齿状排列。
“食人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喜欢弱酸性软水,生长适宜水温为22至28摄氏度。这种鱼群体觅食,主食比较小个体的鱼,猎食水中任何移动的东西,尤其对血腥味敏感,任何一点血腥味都会激起大群“食人鱼”的狂暴攻击。“食人鱼”体质强壮,易饲养,但不能与其它鱼共养。
在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鱼”常将误入水中的动物在短时间内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将误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称其为“皮拉尼亚”,意思是“割破皮肤的”,印第安人常将其牙齿当小刀来用。在我国,“食人鱼”咬伤饲养人员和养殖爱好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食人鱼”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体质强壮、对水质要求不严的“食人鱼”在南方广大地区都能找到适宜其繁殖生长的气候条件和水体,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将打破现有的生物链,威胁我国的本土鱼类,破坏现有的鱼类区系,降低生物多样性,而且会对我国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来源:新华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