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3-27 12:23:19

【写作课--594】憨仲: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一般来说,编辑部的来稿堆积如山,这对编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筛选考验。如何大浪淘沙发现好的作品呢?有经验的编辑大都有先看头后看尾,然后再看中间的习惯,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优中选优。这样看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闯过“编辑关”而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呢?这就需要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好好琢磨一下,费些心思了。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有些作者,特别是初入门的作者,往往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不知道如何是好。余自多年的审读及自身的写作经验体会到,文章的开头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倒叙、可以插叙,也可以顺序,用叙述、语言、设问等多种形式都行,常见的大致可分为开门见山、描写引入、回忆联想、抒情揭示、描写景物发等手法,可谓无所不可,各有千秋。比如我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开头,就是采用的抒情揭示法。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主题,用“我”无法抑制的思想感情----想把自己感受的一切都告知读者。紧接着“但”字的转折,一下子突出了需要表达的重点,这就是自己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至此,文章虽然讲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并没有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而是来了个欲擒故纵。接着用“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个设问句一下子吊起了人们的胃口。他却仍然没有直接了当的回答,而是先说谁是“无比可爱的”,然后才说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开头,感情饱满、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一下笔就使人对文章主题有个深刻认识。吸引着读者一步步走近所要见到的主人公,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说来,文章切忌死搬硬套。好的开头还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需要采用哪种形式体现主体思想最佳,就采用什么方式。记得我在撰写《魔窟惊魂》一文时,考虑了多种开头方式,都感觉效果不理想,反复推敲之后,最后确定了在场感的开头形式。一开始,我便把场景的气氛提升起来。“一声凄厉的尖叫声,打破了这座优雅环境中红色砖木建筑的宁静。我所身处的位置是昔日日军“石井部队”的行政指挥部,刚刚那声令我毛骨悚然的声音,就是从长廊前边那间挂有标本陈列室传来的。长方形体的建筑物并没有什么异样,那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本文只有采取设问式开头,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提出问题,留下悬念,启人深思,设问之后循序渐进,令读者跟进,随自己的思路,进入到文章的下一个环节。

上面说到文章开头的形式多样,下面简要介绍两种常见的格式。其一,开门见山式,也就是直接了当地落笔扣题。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行文时可以随时考虑围绕中心描述,容易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读者阅读起来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比如冰心老人的《樱花赞》,开场白的一段话,定下全篇文章的基调,即赞美樱花,赞美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开始用两个“首先”,写凡到日本去的人总要“想起樱花”、“谈起樱花”。日本朋友接待客人的惋惜或挽留,也总是以樱花作为感情的纽带。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是日本的象征,它凝结着中日人民的友谊,这就是全篇的主旋律。文章从头到尾的笔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的。我在写作中也时常运用这种开头方式,让读者始终围绕着文章的“树干”伸展下去,显得思路明晰,自然流畅,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还有一种常用的倒叙法开头方式,有人也叫它“倒金字塔”形式,是撰写新闻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这种开头,由眼前的情景铺展开来,联想起以往的事情,引起回忆,沿着这个思路叙述往事,形成先说结果后叙述事物经过的“倒叙”,最后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完。记得有一篇《解放南京》的电讯稿,开头简明扼要的点明: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府。然后,再娓娓道来是如何渡江、攻占的。这样一来,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把细节详情告诉大家。这样的写作手法,目的就是吸引着人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所要告知的整体面目。我的“乡村三部曲”中的怀旧散文,其中有一半采取这种手法。不过运用这种开头方法,需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描写眼前看到的什么事物,并给人强烈的印象;二是要揭示看到事物包含的意义,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三是要写由此而联想什么,引出一系列形象的鲜明记忆。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同志,喜欢写点回忆文章,因为不得要领,完完全全的一种乏而无味的叙事式,跟新闻报道中的“五要素”如出一辙,不外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这种不分主次、没有文学语言的“唠叨”式文字,是很难使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因之,在谋划一篇作品时,首先要确定好文章的开头,采取哪种形式最好,能够让读者与你产生共鸣。只有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才说明你的作品是合格的。否则,就是废纸一张,劳而无功。

这样看来,文章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于理清思路、引出下文,凸显文章的核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开头必须要引人入胜,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吊起读者吃下去的食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作者传递思想意识的目的。否则,接下去的笔墨如何精彩,读者也会漫不经心,没有了渴求欲望。我在来稿中发现,有部分作者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纵然文字优美,却根本不在写作技巧上做文章。尽管开头笔法流畅,却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怎么也勾不起读下去的欲望。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不仅编辑不能“慧眼识珠”,即使勉强发表,也是对读者精神的无情折磨。故而在此提醒一下写作者,若想写出叫响的作品,第一炮打不好是不行的。费心劳神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成果,却被编辑扼杀在摇篮中,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因之,愚从一个老文字匠的角度奉劝文友,若想作好每篇文章,不妨先在文章开头上花点气力,以期引起看官的兴趣,实现写作传递自己情感的意图。

诚然,一篇作品虎头蛇尾是不行的。干了几十年的编辑,读了大量的文章,感觉有些初学者作品的结尾,罗里啰嗦写的太满,恐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意思。文章的结尾,要像绘画一样,根据作品的艺术需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记得有个画家在一张空白纸上,题款“马吃草图”,有人不解地问:“马呢?”画家说:“吃饱走了?”“草呢?”“吃没了。”仔细想想的确有道理。假若画上马在吃草的画面一目了然,那还有什么艺术品味呢?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现实生活中并未真实。然而,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么个道理。齐白石老人画有一幅有着故事的《虾图》,说有人求齐白石画四只虾,每只润格是十元,而来人只带着35块钱,因此白石老人在纸边上只给他画了个虾头,正是这张三个半虾,卖出了3个亿的天价。无独有偶,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有一躯卧佛,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即将“涅槃”的场景。侧身而卧的佛祖似睡非睡,平静安详,不过,这躯卧佛只凿刻了上半身,下半身则巧妙地借助山体,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艺术形式,给人以浮想联翩之感。让人既没有拥堵之感,又留有空旷的思维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是同样的道理,不要给人以“满塞”和“结束”的感觉。不要低估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会更有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最后环节呢?纵观文章的结尾,不外乎这几个方面:自然式结尾,即按照记叙的顺序自然结束。这种结尾的特点是简洁明快、干脆利索,使人感到轻松自然,许多人都喜欢采用这种手法;总结式结尾,主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把文章所记叙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作以高度概括,点明要义,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给人一个清晰明确的完整印象;呼应式结尾,即文章的首、尾能遥相呼应,这样的结尾在文章结束时自然而有机地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完整而紧凑;启发式结尾,即结尾要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这种结尾,常常是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地;抒情式结尾,即在文章结束时描写景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从而达到直抒胸臆的目的。除了上述惯用的结尾方式外,我感觉那都是先人的创造模式,农村生活的我,见识过诸多的驴配马生骡子、马配驴生驴骡子的事情,不管哪种杂交方式,生出的骡子都特别强壮。我见过著 名版画家陈雨棠先生,曾经尝试着版画加国画的二次创作,创作出的作品既有版画的特点,又有国画的韵味。诚然是驴配马的翻版。受此影响与启发,我在拙作《青冢长青》结尾时,便借用了这种手法,采取总结与诗歌相结合,别出心裁出“土冢巍巍,荒草青青;黑水哗哗,幽怨长长。一声叹息,千秋回响;一曲琵琶,亘古绝唱。”的结尾,将王昭君的光辉形象推向极 致。后来的《智者永安》等篇舍,亦沿用了这种方式,得到了诸多文友的肯定。我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结尾或开头,起码会给编辑和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较好地达到了以少取胜效果。

当然,文无定法,不拘一格。不管开头与结尾的方式、方法,绝不仅仅是以上几种,还会有着哲思、诗意、辞赋等各种各样的嫁接方式可借鉴、可创新,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开头与结尾。行文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它可以随不同的文章及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样更始与创新,都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力求上下照应,开头与中间、中间与结尾,都要承上启下、不能脱节,沿着这般的思路,顺势而下,方能恰当自然,不显的拖泥带水,形成自己的独特文风。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一千道一万,作为一个好的写手,起码得练就一身灵活驾驭文字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简单地说来,就是充分运用好开头与结尾的点睛之笔,使自己的作品耐人回味、令人深思、咀嚼不已,产生出一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

上为愚见,独家之言,非传道解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防疫蜗居陋室,闲的难受,故而抛砖引玉,旨在与同道交流心得,消磨时光。若有不当之处,乞方家不吝赐教。

来源:

dongzi 发表于 2022-3-27 12:24:48

“倒金字塔”

dongzi 发表于 2022-3-27 20:20:05

文章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于理清思路、引出下文,凸显文章的核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开头必须要引人入胜,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吊起读者吃下去的食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作者传递思想意识的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594】憨仲:文章的“开头”与“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