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622】“锦上添花”看细节
吴夏炎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融媒体平台——《中国油传媒》矩阵今年1月27日起推出《凡人不凡》专栏,展示普通人的感动故事和高光时刻,至今发稿25篇,引起行业内外强烈反响,得到上级领导、新闻专家和基层员工的充分肯定与热情称赞。
一个报道普通人物故事的专栏创办两个月,就能引起强烈反响,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在《凡人不凡》专栏策划之初和运作之中,都始终坚持“大主题,小切口”和“讲故事,写细节”这两条原则。
我认为,写好一个人,就像画好一幅画。故事是树,情节是枝,细节是叶。一方面,树大根深方能成就枝繁叶茂。另一方面,枝繁叶茂更能促进树大根深。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枝叶,就是光秃秃的树木,结果大煞风景。同样,如果只见枝叶,不见树木,也只能光鲜一时,终将枯萎,成为残枝败叶。故事、情节、细节,是写好人物、讲好故事的三驾马车,“三件套”,缺一不可。相辅就会相成,相离就会相害。
一、重视细节、写好细节
要重视细节、写好细节,首先要准确把握细节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以及细节的内涵和作用。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是情节的基础。比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就是故事。
情节是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比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就有了情节。
细节是存在于情节之中的细微的重要的环节。比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死的时候手中紧握着国王送给她的订婚戒指。”这就有了细节。
一个故事里可能包含若干情节,一个情节里可以包含若干细节。情节使故事丰满,细节使情节和人物丰满。写作人物要立得住,站得稳,细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以十当一”挖细节
名记者名编辑有句经验之谈,采访要“以十当一”。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在新闻采访中,要尽量多采访一些新闻故事,把十个故事当成一个故事来看待。只有大量地掌握最感人最精彩的故事,才能写出最感人最精彩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物。
细节也是从采访中来的,更是从采访中深挖出来的。深挖细节,需下硬功。
一要狠下脚功,迈开双腿,深入现场,广采博收。脚上有泥土有多少,“带露珠”“冒热气”“打动人”的细节就有多少。
二要狠下眼功,增强眼力,洞察秋毫,善于捕捉各种感人细节,善于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跳出一般看到规律。
三要狠下脑功,遇事多想几个为什么,让脑子装着问题,让思维活跃起来,不断拓展思想和采访的广度与深度。
三、“以一当十”写细节
采访要“以十当一”,写作要“以一当十”。
写好细节,更要牢记“以一当十”。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写作一个经典大细节,产生十个一般小细节起不到的作用。
“以一当十”写好细节要做到“四招”。
第一招:取舍之巧。要精选“以一当十”为情节、故事和主题服务的细节。再感人的细节,与主题无关、与故事无关、与情节无关,当舍则舍、当断则断。切勿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二招:笔力之深。要写作“以一当十”的细节,既不能平铺直叙,也不能轻描淡写,而要雪过留痕、踏实留印。写作细节,要像雕刻家那样注重细节,精雕细刻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逼真,生龙活现。
第三招:意境之妙。写作“以一当十”的细节,不仅要充分应用采访素材,而且要充分发挥生活常识积累和人生丰富阅历的作用,以真实生活场景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环境,产生事半功倍效果。
第四招:语言之美。要多看经典原著,常读新闻名篇,细心揣摩群众语言、名人语言的表达技巧,不断磨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功夫,让写作细节的语言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
(作者为中国石油企业协会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石油企业杂志社副社长) 重视细节、写好细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