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4-22 09:57:01

【写作课--650】选题从哪里来?“一观二思三抓”

原创 刘国昌 华文融媒云


报纸天天出,选题从哪里来?

这是不少版面主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

办报之人都知道,报纸的稿件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种形式。

“规定动作”指的是新华社发的重要稿件、上级领导机关布置的选题等。这些稿件要刊登,而且要刊登好。

“自选动作”则是指报纸编辑部自己策划组织的稿件。这样的稿件占的比重较大,需要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去组稿、写稿。这也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笔者在人民日报社主要是做编辑工作,深感采编写“自选动作”稿件的艰辛。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笔者的体会是:“一关二思三抓”。

二、“一关”是搞好选题的基础

“一关”是关注,密切关注社情世态。

这种关注是发现线索、发现选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密切关注,才能察天下之变化,晓人世之亟需;只有坚持关注,才能捕捉到新闻线索,进而确立选题。

人们常说新闻敏感,其实这种新闻敏感是建立在关注基础上的。没有关注或关注度不高,即使新闻在你面前走过,你也未必能发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界一些人士之所以能敏锐发现新闻线索或选题,原因之一就是他(她)们长期关注世间情、身边事,并从中培养出了强烈的新闻敏感。

有了这种建立在关注基础上的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察觉到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在变化中捕捉新闻线索。

如在陕西宝鸡市,老百姓过日子需要的一些小物件,却由于利润小、售卖麻烦等原因,市场上非常难找。《宝鸡日报》记者关注到此事,并进行跟踪采访。他们发现老百姓居家离不开的针头线脑渐渐从商场柜台淡出。为此,记者采写了《跑了三条街买不到一个顶针》报道。刊出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认为这条消息简短语言朴实,写的是群众的真实感受,是一条好新闻稿。

这样的好报道,来源于记者的密切关注。如果觉得这是“小事”不屑一顾,那就会失去这个好选题。

三、 “二思”是搞好选题的关键

“二思”是思考。在关注的前提下,还需要积极思考。

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记者要在乱象中不迷糊、能拨开迷雾见朝阳,坚持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时任辽宁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有次到他当年下乡的地方采访。当晚他住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凭他自己经验一会儿肯定有人上门一起聊天,可一晚上也没人来。范敬宜好生诧异,第二天他上街转了转,人们都下地干活去了。

面对此种情况,老范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在想:过去他下乡时这里每天晚上挤满了人,有的找干部反映队里问题,有的诉说自己的难处请求解决,还有的两口子吵架也在那里闹……可如今变得静悄悄的。为何呢?

忽然他想到,过去挤满了人是因为有很多问题、矛盾需要解决;而现在好多问题解决了,人们气顺了,再也不用到村委会里闹了。

想到此,他找了一些人交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们听。大家听后连连说:“是这么回事啊!人们气顺了!”并介绍了一些具体事例。

由于老范的“观察+联想”,使他很快写出了稿子《这里为何静悄悄》,反映了农村改革后出现的新气象,颇受好评。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曾对那些材料很多、但缺乏分析的汇报、稿子进行过批评;而对那些既有材料、又有见解的汇报、稿子却大加赞赏。他说:“当记者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有了思考,选题就好找了,写出的稿子就有一定的质量和水平。”

四、“三抓”是搞好选题的保障

“三抓”,说的是看准了就要抓住不放,就要有所动作。

在策划会上记者们经常说起一些自己关注的社会现象,这也是一个寻找选题的好时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地区牛奶供应紧张,加上送奶人员少,每天早晨取奶点排起“长蛇”。在人民日报评论部的一次会上大家说起此事,时任评论部副主任的钱湜辛老师当场拍板,写篇《今日谈》并让摄影记者去拍图片。没过几天,短文“取奶长蛇何时了”和“取奶即景”的图片在一版《今日谈》专栏刊出。此文一发引起强烈反响,老百姓拍手称快,有关部门很快派人解决了问题。

这个事例说明,抓住了线索,看准了问题所在,就要敢于拍板,马上动作。如果只是说说而已,不见行动,那么好的选题就会从身边溜走。

小 结 语
  “一关二思三抓”是拟定选题的3个重要环节,各有各的内容和具体做法。同时这三者又是紧密相连,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个连贯动作。关注的同时进行思考,思考的同时就要考虑如何抓住。惟此,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行动,使选题源源不断涌向报端。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4-22 09:58:32

积极思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650】选题从哪里来?“一观二思三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