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4-27 09:46:34

产业工人的“幸福秘籍”: 用技能增强人生竞争力

  在云和县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一字排开,不同规格的轴承产品从生产线鱼贯而出,整齐堆放着的轴承产品旁,车工陈金福正在调试生产设备。

  “20年前我还在跟着亲戚种植黑木耳呢!”44岁陈金福凭着对机械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完成了田间到车间的转变,成为了一名为世界一流企业进行产品定制的高级技工。

  靠天吃饭不如一技傍身

  1979年,陈金福出生在云和县崇头镇沙埔村,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从小和土地打交道。

  在田里的时间多了,陈金福总想出去闯一闯。“那时候,丽水远没有现在的条件,连工厂都没几家。”他把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温州,2000年进入康奈皮鞋厂打工。“当时在皮鞋厂的工作简单且重复,也学不到什么技能。”2002年,一心想学点技术的陈金福跑到湖南跟着亲戚一起种植黑木耳。

  陈金福踏踏实实地跟着亲戚学了几年,收获也不少,但种植业毕竟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只要天气不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收入也没法稳定,还是要有一门过硬的手艺才能让自己在未来走得更远。”抱着“有技能才能有希望”的想法,种了5年黑木耳后,陈金福回到家乡云和县,进入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技工。

  从零开始的车间进修之路

  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车间,一般新来的员工平均要花半年多时间学习。只有初中学历、此前从未接触过机械工作的陈金福,却只花了两个月时间便熟练掌握了设备的操作技能。

  常人看来,陈金福格外有天赋,只有他自己知道,快速掌握技能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努力付出。“每天晚上下班后,我都会‘偷偷摸摸’留在车间。”陈金福说起了自己的“进步小妙招”,他经常故意“磨蹭”到大家都下班,自己在车间里琢磨机器的结构及操作,同时下班之后自学电气焊技术,为自己的实操铺垫理论的基石。

  机会总是垂青努力的人。2008年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新的连线设备,组织开展“零缺陷精密轴承套圈”技术创新。“这套连线设备是从日本引进,在当时的云和属于第一套。由于没有技术支撑,我们请了4个大学生,没有攻克下来,又请了其他厂里的老师傅过来,也没能成功。”副总经理潘伟东说,最终公司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员工,希望借助大家的经验尽早攻克难题。

  一开始,不少员工报名参加技术攻关,但经过多次碰壁后,许多人泄了气。“要干就要干出样子来,轻易放弃肯定不会成功。”凭借一股子冲劲和韧劲,陈金福暗下决心。调试这套设备,陈金福用的是“土办法”——不断尝试。“一开始主要是精度方面有问题,我们就把设备分解开,通过对不同设备的不断调试,慢慢找到最适合生产线的模式。”那段时间,除了正常上班的工作外,陈金福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了设备调试当中,平均每天13个小时待在车间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钻研,陈金福和公司技术攻关小组终于将高精密连线套圈生产设备调试成功,并顺利投入生产。“有了连线设备,一个人操作的产量,顶得上以前十个人操作。”陈金福说,这也是云和轴承行业的第一条连线设备,公司由此研发的“零缺陷精密轴承套圈”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省级技术创新项目验收。

  不断的技能创新造就人生幸福

  工作中的成功,让陈金福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常常自己摸索研发,朝着一个个技术目标迈进。后来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了为多家世界一流轴承公司供货的套圈生产企业。“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经常会有新需求,根据客户的技术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公司产品。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拓宽产品销路。”

  职工的不断创新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的加持下,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融入全球轴承和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成长为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精密机械同行业领先企业,成为云和首家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的企业。

  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带给职工更幸福的生活。2012年,陈金福的妻子也来到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检验工作,如今同样成为了一名自动化机器操作工人,一年下来夫妻俩的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2017年陈金福获得了车工三级认证,成为了一名拥有高级技能的技工。“现在两个孩子都在县城里上学,我还在县城买了两套商品房,我感到十分幸福!”陈金福说。

  “有一技傍身的技能,未来的生活才能充满希望。”从木耳师傅到高技术车工,陈金福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技能致“福”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产业工人的“幸福秘籍”: 用技能增强人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