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4-29 09:57:35

【写作课--669】“巧”作标题,“巧”在哪里呢?(下)

黄 思   赖秋羽

  三、巧用采访对象原话

  用采访对象的原话做新闻标题,充满生活气息,也更容易让受众理解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2017年2月28日,《广西新闻》播出一则新闻《“评他是脱贫户就是对不起他”》,这个标题就是这篇新闻中一个采访对象——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龙场村村委会主任黎益亮的原话。报道讲述的是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从当时达到自治区设定的贫困户脱贫标准的7259户30534人中剔除了缺乏持续脱贫能力的1881户7405人的故事。

  记者深入采访被暂缓脱贫的两个贫困户,从中了解到他们都是因病致贫,如果仅从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评判上,他们当时确实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可以宣布脱贫了。但实际上,沉重的医疗负担,或许会让他们一夜之间返贫。因此,当地村委干部实事求是,让他们暂缓脱贫,继续享受相关的照顾。采访中,村委会主任黎益亮动情地说“评他是脱贫户就是对不起他”。《“评他是脱贫户就是对不起他”》,标题鲜活生动、言简意赅,还让观众们看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务实、严谨、负责的态度。

  2017年11月19日,广西日报登载题为《一条小河沟中看见美丽中国》的稿件,这也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原话作为标题的新闻稿件。报道讲述的是南宁用两年时间成功地将那考河这条臭水沟打造成“现象级”生态休闲之河,而且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的故事。作为南宁市内河生态治理的重点项目,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成功改造后的那考河不仅成为市民新的休闲养生游玩之所,还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摩洛哥多党干部考察团成员勒吉瓦尼在参观考察那考河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从一条小河沟看见了美丽中国。

  采访中,记者敏锐感知到,从一条小河沟的治理能反映出重大时代命题,意识到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在广西的生动实践,于是,深入采访剖析了“那考河模式”作为“美丽中国”范例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摩洛哥多党干部考察团成员勒吉瓦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原话作为新闻标题。这个标题以小见大,立意高远,大气磅礴,既有哲学的理论高度,又通俗易懂,鲜活生动。

  四、巧用典故诗词

  典故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引用典故诗词作为新闻标题,可以增加新闻的文气。

  2018年6月7日,广西日报以《力拔山兮气盖世》为标题,刊载了关于广西首枚奥运举重金牌获得者吴数德的人物报道。大家知道,“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话出自项羽《垓下歌》,原意是用来描述项羽的英雄气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成用来描述那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吴数德是非常著 名的举重运动员,凭借勇于拼搏的大无畏气概,他获得九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这篇报道,记者借用描述项羽的诗句来描述他,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想象出一位世界冠军的英雄形象,恰当、形象。

  五、巧用反义词、数字对比

  因为具有对比鲜明的特点,反义词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数字具体形象,也让人记得牢。因此,在新闻标题写作中,巧用反义词和数字对比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这个标题就很巧妙地利用了反义词“小”和“大”。此外,“加”与“减”、“多”与“少”等反义词也被广泛运用于标题中。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就是一个利用数字对比来起标题的例子。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是一个藏族乡,全乡只有629户人家。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村民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痛定思痛,制定、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孩子刻苦读书。经过近10年努力,全乡有235名孩子大学毕业,124名大学生在校就读。629户,出了359名大学生,多么鲜明的对比!这个标题就巧妙地把这两个数字融入其中,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新闻标题“讨巧”是一门功夫,也是一门学问。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如果配上一个恰当的、巧妙的新闻标题,无异于锦上添花。不过,新闻标题“讨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搞标题和内容“两张皮”,更不能做“标题党”。(全文完)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dongzi 发表于 2022-4-29 09:58:18

巧用反义词、数字对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669】“巧”作标题,“巧”在哪里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