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5-2 09:12:54

【写作课--676】同题报道,如何写出“独一篇”?

原创 刘国昌 华文融媒云 2022-02-18 10:43

同题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场活动、一个单位,诸多媒体同时进行报道,这就是“同题报道”。这类报道在我们采写工作中是常见的,特别是体育赛事报道尤为突出。

在北京冬奥 会中,这类报道触目可见。各家媒体的记者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让自己写出有特点的报道。

既然是同题报道,就有个相互竞争的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竞争中使自己的稿子拔得头筹,或赢得好评呢?下面我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探讨。

在2月8日的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谷爱凌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冠军,各家媒体纷纷进行报道。我们结合2月9日同天见报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光明日报的报道做些分析。


一、多写细节,事实说话。

多写细节,事实说话,这是记者们早已熟知的要求。在这3篇稿件中,3家纸媒的记者十分注意这一点,尽量减少一般介绍,多用细节表现。

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写得别有特色: 

站在40多米高的出发区,谷爱凌面色平静。现场响起了中国风音乐,观众席上欢呼声起,没有人知道她的最后一个动作是什么。

滑上跳台,起跳——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稳稳落地!谷爱凌喜极而泣,现场沸腾了。

二、鲜活材料,尽量独家。

这3家报纸记者写稿时都尽量用鲜活材料,力求独家。

如光明日报记者在稿子中用了不少鲜活材料:

“我与在现场观赛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妈妈建议我做1440,力争银牌。我说不要,我要做1620。她告诉我:‘OK,这是你的比赛,那就好好享受它。’”  

谈及一直陪伴自己训练、参赛的妈妈,谷爱凌称,这次参加北京冬奥 会,其实是和妈妈一起“参赛”:“大概两个月前,妈妈在滑雪的时候被单板撞到,腿受伤了,这几个月一直在进行康复治疗,和我一起去健身房,一起做治疗。”  

再如人民日报记者写道:

赛场之外,这个热爱滑雪的18岁女孩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面对中外记者提问,中英文自如切换,待人诚恳,落落大方;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倾注100%的努力,提前完成高中学业并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喜欢时尚的她还为自己设计了印有金色中国龙图案的滑雪服和滑雪板。

以上这些材料都是比较鲜活的,给人以信息、以新知,满足了受众的欲知要求。


三、巧妙布局,引人入胜。


稿子的布局无非是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三部分。但如何将这三部分写得好、吸引人?却要下点心思。

比如是写体育赛事,好多记者习惯于“顺序写法”:时间、地点、内容和结果。如此写法,固然不错,但使失之于程序化、死板。

这次写谷爱凌夺冠,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在稿子开头这样写道:

最后一跳前,谷爱凌给坐在观众席的妈妈打了个电话,这是母女二人在比赛中的习惯。

“她建议我做转体1440度的动作,完成得好能拿到银牌。”谷爱凌说。

“她建议我做转体1440度的动作,完成得好能拿到银牌。”谷爱凌说。

这个开头吸引人,写母女的对话,亲切感人。

四、两点启示

1、写稿时要有“出新”的意识驱动。

写同题报道要想“出新”、写出“独一篇”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媒体记者面对的是同一个采访对象。在现场所问所答,几乎是一样的。

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的,这就要看记者的“本事儿”了。

“本事儿”之一就是要有“出新”的意识驱动。这次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写的稿子,可明显看出“出新”的痕迹。

开头不去写时间地点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写谷爱凌的“赛前习惯:打电话”。

文中还穿插了谷爱凌“手机换屏幕”、“跳台上看到了中央电视塔,我北京的家就在那附近”、“冬奥村我吃了很多饺子,等比赛结束了还想吃北京烤鸭!”等赛后感受。这样的写法,让人看后觉得很新鲜。

写同题报道,贵在出新。怕就怕缺乏或没有“出新”的驱动,满足于按常规写稿,那怎么能出新呢?

2、认真扎实做好案头工作。

写同题报道,认真扎实做好案头发展十分重要。不要以为到现场采写就行了,那只是一部分。要想对所采写的对象有深入了解,事前务必要做好案头工作。

从以上3篇报道来看,记者们都是做足了案头工作。关于谷爱凌的情况、她与母亲的通话、她平时的学习、训练等情况,记者都尽量掌握。这是“有心记者”的生动体现。

写同题报道,有“容易”的一面,也有“不容易”的一面。这“不容易”的一面,考验着记者观察力、发现力和表现力。举凡记者要想有所作为,那就请在这“三力”上多下功夫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5-2 09:13:40

多写细节,事实说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676】同题报道,如何写出“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