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5-14 08:49:37

【写作课--695】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

作者|王丽遥  


你知道孔繁森、王继才、赵亚夫,徐洪刚,听说过景荣春、胡永钊、徐其军、李银江,还记得汶川地震中的映秀中学校长谭国强、直升机长邱光华,可你也许并不知道,这些感动全国的人物都有过他参与采访报道而被大家熟知的。

他,就是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光明日报资深高级记者郑晋鸣。

2018年9月28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江苏站原站长郑晋鸣,分享他从业三十多年的采访经验与技巧,看他是如何理解并践行新闻工作者“四力”要求的。

“四力”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低要求、最高标准

  
从业37年,光明日报江苏站站长、高级记者郑晋鸣对于“四力”有着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走转改’与新闻工作者‘四力’完全是异曲同工。”郑晋鸣这样认为。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称,“四力”既是构成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他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并把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本领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运用到每一次采访之中,深入实际、洞察民情、深入思考,著成真正有灵魂、反应人民与时代呼声的文章。

郑晋鸣告诉《传媒茶话会》,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做到“四力”非常不易,“ ‘四力’是对新闻记者的最低要求、最高标准,要做到最低要求很容易,要做到最高境界、最高标准,很难。”

接“地气”,迈开脚才能有灵气

“记者就应该在基层,记者只有在基层,才能写出有灵魂的稿子。”郑晋鸣不止一次提到记者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的重要性。

郑晋鸣表示,关于王继才的报道早已有之,2004年就有媒体报道过王继才夫妇,两人还上了电视节目。但由于采访都不够深入,因此并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反响。“几乎都没有上过岛,没有在岛上生活过,即使有上去过的,但呆了几个小时就下去了。”郑晋鸣对《传媒茶话会》说,记者要采写出有深度的报道,必须迈开脚,能跟上。

“我如果不是上岛住了5天,我也写不出这个东西。”郑晋鸣这样说。亲上开山岛后,郑晋鸣写下了《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开山岛上的团圆饭》等多篇文章。

郑晋鸣表示,不亲上开山岛,就体会不到王继才夫妇只能以岛为伴的孤独和寂寞;不亲上开山岛,就听不见王继才半夜喝醉才流露出的点点心声;不亲上开山岛,就看不见夫妇二人刻在树上的“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钓鱼岛是中国的”等文字,一笔一画之间满是对祖国的热爱。

2012年,郑晋鸣在《走不尽的山路,抹不完的泪》中报道了在大山中坚守讲台43年的乡村教师胡永钊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关注。

胡永钊从家到学校有5公里的山路,为了体会胡永钊每日所走的教书路有多艰辛,郑晋鸣亲自走了一回。

“山头连着山头,仿佛永远也走不完,一路上几乎全靠爬着走。”有了这样的亲身感受,郑晋鸣意识到比起胡永钊身中11刀仍勇斗歹徒的事迹,作为乡村教师的胡永钊更让人感动。“一个能43年如一日走这样一条崎岖山路的人,他所走的人生路,就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路。”

进入互联网时代,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有了更多便利的选择,但只有迈开脚,深入现场,用心去感受,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故事。郑晋鸣表示:“记者不只是要始终在路上,关键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要会吃苦、敢吃苦。”  

有眼力,一定要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在看似平常的细节中,如何发现平凡中的闪光点呢?

“王继才的伟大就在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国守岛,守好岛家就安宁,守好岛就是卫国,这很高尚。” 郑晋鸣这样说到,“为了守岛,王继才奉献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两代人!”

父母重病离世,王继才没能守在身边;大女儿为了照顾弟妹,早早辍学在家,大字不识几个;小儿子王志国出生后就生活在岛上,6岁才被送下岛上学,却因长期的岛上生活很难与人交流,因而3次辍学。

将不易察觉的细节有机串在一起,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孔繁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典型之一。1994年,为了制定将西藏阿里地区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孔繁森率队赴新疆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陪同孔繁森考察的郑晋鸣敏锐地察觉到,“14天内,孔繁森为阿里地区解决了十件大事,这个人真的很伟大!”

当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之后,郑晋鸣踏着孔繁森在新疆留下的足迹重走4000多公里,采访曾与孔繁森接触过的人,写出了《孔繁森生命的最后十四天》,让这位人民的好干部被大家所铭记。

同样,患病六年,没有耽误一堂课的江苏科技大学教授景荣春、劳累过度患上肾衰竭并发尿毒症,拖着病躯在讲台上一站就是9年的徐其军·······郑晋鸣说,每一个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在岗位上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平凡人物背后都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记者要做的便是去发现这些“角落里的光辉”。

有脑力,就是会思考

思考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报道没有正面、负面之分。它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推动事情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

对于王继才的故事,郑晋鸣告诉《传媒茶话会》:“王继才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种时代价值,是一种价值取向,我们社会正需要。”

2004年,当国内正沉浸在为经济快速增长而喝彩的喜悦中时,出访美国归来的郑晋鸣写下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管窥江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文,指出“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不科学的。”这篇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对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8年,马鞍山到南京长江段,有人毁堤非法采沙,郑晋鸣一下子想到了洪水袭来的严重后果,此事关乎沿岸千家万户的安宁,于是写下了《采沙毁堤何时休》 一文;2011年,透过南京修建地铁时的“梧桐让路事件”,郑晋鸣看到了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的问题,连续3天现场采访,写下了一系列报道,受到了中央高层的重视。

郑晋鸣曾在采访中曾表示:“我写新闻,希望在社会哭的时候,不要哭的太伤心,笑得时候不要笑得太狂妄。”

有脑力,多思考,思考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思考每一个事件背后的影响,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为百姓、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报道。只有这样,记者才能被称为社会的良心。

笔力,关键在于有真感情

同事的眼中,郑晋鸣是一个糙汉子,有人问他怎么能够写出那么细腻的文章,他回答到:“人是有感情的,那个不是细腻,那是我真心的表白。”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这篇稿子,我自己都掉了无数次泪。”王继才去世后,郑晋鸣再次登上了开山岛。“我那天在岛上,是整整32年唯一一天没人值守,因为王继才躺在太平间。”尔后,郑晋鸣写出了《坚守32年 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再一次感动了无数人。

写文章、讲故事,郑晋鸣认为自己要先完全融入进去,一定要先把自己感动了。自己的真情流露胜过华丽辞藻万千。


郑晋鸣在抗震英雄邱光华驾驶的直升机旁

郑晋鸣不止一次提到,汶川地震的采访经历是他最难忘的。除了采访过程艰辛,自己遭遇无数危险外,更让郑晋鸣难忘的是在地震灾区里遇见的那些平凡却伟大的人。

在汶川,郑晋鸣看到了已经退居二线却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最终不幸牺牲的直升机长邱光华;看到了背着女儿尸体,一路哭哭笑笑、一路走走停停,40分钟的路程走了13个小时的平凡父亲;看到了给失去妈妈的孩子轮番喂乳,而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的普通女警蒋小娟······

这些人深深地打动着郑晋鸣,让他六进汶川,写下了60多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郑晋鸣告诉《传媒茶话会》,笔力可以练出来,但感情却很难造假。只有投入感情,记者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新闻,讲出有灵魂的故事。

用心是“四力”的根本

在郑晋鸣看来:“用心才能写好稿,用心才是‘四力’的根本。”新闻工作者只有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才能采写出老百姓喜欢的好作品。


郑晋鸣采访王继才,关心他腿上的湿疹

“不用心,迈不开腿;不用心,眼睛看不到;不用心,用脑子想没什么想的,不用心,你的笔力就不会有。所以,所有的四力都是心力的体现。”

在将郑晋鸣写王继才的稿件与他人写的对比后,有人说:“去过和没去过就不一样,老郑看来是用了心了。”

何为用心?在郑晋鸣看来,其根本便是要牢记作为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郑晋鸣主动来到在事故中遇难的同事许杏虎的农村老家,白天帮忙接待客人、照顾老人,晚上熬夜写稿。汶川大地震第三天,郑晋鸣主动请缨前往汶川。震后一月,他走遍了12个重灾区。

同样的,用心也体现在和采访对象交流,并且能够与他们交心上。邱光华因公殉职后,郑晋鸣重回地震灾区,替邱光华看望父母,希望能替他尽一份孝心;亲上开山岛采访完王继才夫妇后,郑晋鸣曾跟灌云县武装部讲,要让所有路过的船只到王继才那里必须打喇叭,“要告诉王继才有人在关心着你”。

那一位位让郑晋鸣流泪的人物模范,除了带给郑晋鸣感动之外,更带给他力量,“正是这些人一直激励着我一生前进、永葆激情,使我始终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谈及退休,郑晋鸣表示:“当了37年记者,中间也有机会当个领导,但一辈子就当记者、一辈子在基层,挺好!”正如他自己所说:“写了半辈子好人,还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当好记者,依然在路上。”


郑晋鸣简介

郑晋鸣,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第十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全国百佳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连续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0年来,公开发表各类稿件万余篇;用稿量、好稿量、头版条数连续15年居光明日报全国各记者站之首。出版各种著作150余万字。

dongzi 发表于 2022-5-14 08:54:10

接“地气”,迈开脚才能有灵气

ZX68 发表于 2022-5-14 09:10:11

记者只有在基层,才能写出有灵魂的稿子。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2-5-14 22:56:5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695】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