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696】写风貌性通讯,一定要见人见事 原创 刘国昌
风貌性通讯是媒体上常见的一种体裁,记者愿意写,读者也乐意看。如何写好这种风貌性通讯呢?诸多记者各有各的写法。但有一条是重要的,那就是一定要见人见事。
最近读了两篇风貌性通讯,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篇是《拔节生长的雄安》(202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第20版,记者徐锦庚)。
(202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第20版)
一看标题:《拔节生长的雄安》,这无疑是一篇写雄安发展变化的风貌性通讯。没看全文前我就想,作者该如何写呢?可能是写面上的一些变化、特点;过去怎样现在如何,其中少不了数字、百分比等。
然当我看完全文后,不禁有出人意料之感。原来作者在文中写了一些人的生动故事,着实令人不得不看完。
都写了哪些人的故事呢?
在“啃了块硬骨头”小标题下,写了中建七局四公司项目书记李长友带领大家建安置房的故事。
在“‘雄一代’落户了”小标题下,写的是武汉大学测绘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陈傲天到新区规划局创业的故事。
在“一群痴情汉子”小标题下,写的是田汉卿等人研究白洋淀渔猎文化的故事。
在“一个幸运家庭”小标题下,写的是容城县大河镇南文村袁俊楼和丈夫搬迁住新房的故事。
这几个例子选得好,见人见事,都很有趣;行文具体生动,看后印象深刻。
另一篇是《庐山植物园:镌刻在年轮里的足迹》(202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第14版,记者朱磊、杨颜菲)。
(202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第14版)
这一篇写的是庐山植物园的风貌,但作者并没有一般地写庐山植物园各类植物的丰盛,而是侧重从梳理“人物命运”脉络开始,写最初创始人的奋斗,写现代人的接续工作,把他们的相同的底色——“家国情怀”写出来了。
以上两篇报道采用的是“以人和事反映风貌”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表明,写风貌报道一定要写人写事。有具体的人、有具体的事,行文就生动了,内容就鲜活了
也许有人会问:写风貌报道为何一定要写人写事呢?
这是由以下两点来决定的——
1、由新闻写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闻写作的文体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写作,它必须要真实,必须要新闻五要素齐全。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等要素都要具备,惟此才能把事实的全貌介绍清楚。
2、风貌要靠人和事来支撑。
风貌报道和人物报道是不一样的。写人物就直接写这个人物,通过人物带出事情,以具体、生动的事儿来反映人的特点。
而风貌报道则不同,它要依靠人和事来支撑的。在这里,“人和事”都是为“风貌”来服务的。写风貌报道如果不写或没写好人和事,那风貌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写雄安发展变化的文章不少,但远不如《拔节生长的雄安》这一篇写得那样的真切、生动。该文通过写一些人的事情把雄安的整个风貌带出来了。通过这些具体的人和事,人们就能想到雄安原来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啊!
凡写作都得有理念,也就是按照什么路子来写。“写风貌报道一定要写人和事”这是个理念。有了这个理念写稿时就顺当了。
《庐山植物园:镌刻在年轮里的足迹》一文的作者之一杨颜菲在谈到采写体会时说,原本计划两天的采访足足进行了3天。夜里读完十几万字的资料,白天采访植物园的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人,聆听他们在园子里的故事。故事装满了箩筐,我却陷入了迷茫,素材那么多,该从哪里入手?
几经思考理清了思路:“以命运为主线来写”。在报道中,记者细致刻画几代人的奋斗精神,取得的效果很好。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写人和事是写风貌报道的关键。采访时注意捕捉人和事,写稿时着力表现这些人和事,风貌报道就写成功了。
著 名记者穆青老师曾言,记者收集材料之后,还要进行一番梳理、挑选。把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例子写进稿子里。
可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尚不到位,他们以为“写稿子靠材料,只要有材料稿子就成了”,殊不知却把稿子写成了材料堆砌;材料中本来有的个性语言、典型动作等,都淹没在一堆材料里。这样的稿子,谁看谁都头疼、厌烦。
小结语
现在各地各方面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写风貌性报道正当其时。通过这种风貌性报道,可以及时、生动、具体地反映发展和变化。作为一个有作为的记者当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手法,把精彩的风貌记录下来、传播开来!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写好这种风貌性通讯呢?诸多记者各有各的写法。但有一条是重要的,那就是一定要见人见事。 风貌要靠人和事来支撑。 把精彩的风貌记录下来、传播开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