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5-16 08:18:12

【写作课--698】见之有料 思之有得——谈谈“下沉式”采访

刘国昌

“下沉式”采访,是著 名记者穆青老师一贯倡导的一种采访方式。他身体力行这种采访方式,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彩作品。

一、什么是“下沉式”采访?

“下沉式”采访,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质是记者采访要下沉到采访点“沉”上几天,与被采访者一起生活、工作、体验。

这种采访方式与那种“蜻蜓点水”式(看看材料、询问一番、回去写稿)方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蜻蜓点水”式采访是“浅”的话,那么“下沉式”采访则是“深”,因而能获得接地气、冒热气、鲜活的大量素材。

时任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他当年到农村采访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睡在村队部办公室,白天与村民们一块劳动,晚上和他们促膝聊天。

再如人民日报记者董伟采访《暴风骤雨》小说中的的原型赵光腚后代人的生活,他索性就和当地农民住上几天。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唠炕头嗑”。

正是这种“下沉式”采访,使记者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感同身受,挖掘出不少接地气的“心里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的采访结果。

二、如何进行“下沉式”采访?

那么,如何做好和这种“下沉式”采访呢?

综合不少记者的经验,以下几点甚为重要——

1、“下沉”,就要真正沉下去。

现在记者看上去是“下去了”,但未能做到“真下去”。他们在下面依然泡在会议里、在宾馆里看材料,没和被采访者打成一片。这种“办公室搬家”式的“下沉”是不可取的。

“下沉式”采访,就是下去之后要切实“下沉”。要与被采访者的一起生活、劳作,做到“同呼吸共感受”。

2、努力把“见之”做到位。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光听说不行,仅看材料也不行,还必须要亲眼见之。

“下沉”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这种“见之”:到了新闻现场要努力想办法把自己融入其中,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人和事。

人民日报驻各地分社的年轻记者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在青海采访一对石油工人夫妇,干脆到人家里“蹭饭”;采访山林管护人员就跟着他们一起“巡山”;为感受渔民的生活,登上渔船一起“捕鱼”……凡此种种,使他们贴得近、见得真、看得透、体会深。

最可怕是熟视无睹。常常有这种现象:几个记者同去一个新闻现场,所见所闻有时不尽相同。为何?无疑是有的记者走马观花,心不在焉,熟视无睹所致。

有鉴于此,“见”时要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官——味觉、视觉、听觉、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把“见”做到位。

3、善于“思之”,才能有所理解,有所收获。

“见之”的同时还要善于“思之”。爱因斯坦说,只用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用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这句话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见之”获得了大量的材料,但要经过思考才能把材料“消化”好,运用好。

比如采写一个人物,生动的材料令你激动不已,但如何写出“这一个”的特点,你就得思考。

有记者到宁夏黄河岸边的滨河家园采访党建情况,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马不停蹄地走访了6户人家,跟十几个采访对象长谈。一天的采访,得到的素材很丰富,当晚回到家稍加整理就写出了初稿。不料,初稿被主任否定了,“稿子不能是素材的堆砌,好多引语、细节、故事,符合主题的才应该用。”这说明记者在“思之”方面做得不够。

毛主席曾言,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记者采访后对素材有一个理解、思考的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到位,你才能写出好的稿子。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范荣康1964年采写“大庆铁人王进喜”,他是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王进喜内心世界的。最终了解了他、认识了他、理解了他,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先进人物。


小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记者来说,“下沉式”采访是践行这句话的最好路径。只有下沉,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只有下沉,心里才踏实;只有下沉,写出的稿子才扎实。

也许有人觉得,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下沉式”已经过时了。其实,这是一种浅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获得信息的便捷,但代替不了记者的真正采写。要写出人的情感、事物发展的曲线,还是要坚定不移下沉到第一线去。

这是一个记者应有的理念。当很好地树立之、践行之。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5-16 08:19:30

记者采访要下沉到采访点“沉”上几天,与被采访者一起生活、工作、体验。
接地气才会有好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698】见之有料 思之有得——谈谈“下沉式”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