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5-29 08:48:42

【写作课--717】读书笔记的三种境界,你是哪一种?

谁不曾领略过笔记的沉重和苦涩,特别是年龄还小的时候?基本就是把黑板上的内容搬运到笔记本上,可天色已近薄暮,笔记还没完成,字越写越潦草,内容越来越模糊,校门口烤红薯的甜香就在五十米外,绝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中国,我疑心所有中学老师都把这句话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学生一毕业,手指上的茧子还在,知识却已还给了老师,足以证明这个真理只是局部真理。

笔记有三种:

奉命而记,不过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规训。

为记而记,也仅是录入和保存的雕虫小技。

主动记录,迫不及待地要记,记录并且转化,才是笔记的最高境界。

使我懂得这个道理的是我的中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从初一开始,我们有一项叫作“抄读文”的任务,每周每人至少要抄两千字。本来该是一场苦役的,却因为他精心挑选的书而改换了性质。我们抄梁实秋、汪曾祺、沈从文,抄培根、莎士比亚、歌德,抄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抄到《飞鸟集》时我心生欢喜,抄到《东坡志林》时简直如痴如醉。很自然地,我们从抄录走向模仿、再走向创作,作文竞赛获奖无数,成为一届成功的“语文实验班”。当我拿到中文系的免试录取通知书,我深切觉出过往笔记的力量。尽管笔记是最笨的功夫,但在手录、目识、心记的过程中,那种心流的体验,亦是幸福。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有过一个全民读小说的时代,人们对待小说的态度与今日截然不同。在那个时代,小说不是用来读的,而只能是用来重读的。一个好读者不仅关注情节和人物,也要花相当多的精力去注意描写、反讽、隐喻等等有趣的文学小把戏。所以,哪怕女主人公拖沓得厉害,直到最后一章才宣布“读者啊,我与他结了婚!”,读者一样忠诚地、并且兴致勃勃地奉陪到底,不跳页、不烂尾、不焦急。在“新批评”横扫大学课堂的风气下,文学系的研究生可能会在面试时遇到一些刁钻的小问题:“《玩偶之家》里娜拉跳了一段舞,嗯,是什么舞?”(答案:塔拉特拉舞)“请问这是哪一部小说的开篇:‘细雨凄清的秋天的傍晚,三个沉醉在梦境里的人’”?(答案:《印典娜》)而文学系的教授敢于夸口说,精读五百本,足以当教授。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的读书生活同时就是笔记生活。本科时候,流行一种64开的卡片,双面,红色横栏线,两元钱一百张,特别适合在图书馆抄书,攒的多了背在书包里,心里踏实。读硕士的时候,卡片嫌小了,改用活页纸,用弹簧金属夹夹起来,一本本码好,像过冬的松鼠贮藏了足够的口粮,十分满足。

我膜拜的笔记狂人是纳博科夫,纳博科夫读书和教书之认真,叹为观止。读书时他喜欢在页缘做批注,在读卡夫卡《变形记》时,他在书上空白处画了甲虫示意图,包括俯瞰图和侧面图,还随手修改了一些译文。

他读奥斯汀《诺桑觉寺》时,不仅圈圈点点、细致到词汇,还为诺桑觉寺的虚构世界画出了空间平面图。纳博科夫最常用的笔记媒介是卡片——读书的卡片,创作的卡片,灵感的卡片。

在他的照片中,无论是表现阅读的怡然之乐,还是展示他的捕蝶之旅,总能看到他手里摆弄着卡片,卡片是他用在文学领地的捕蝶网。在文学史上,纳博科夫的卡片盒是珍贵文物,在他过世后,他的儿子还能根据他留下的一组卡片整理出最后一部小说《劳拉的原型》。我喜欢他随手记下的那些卡片,显然是只给自己看的,率性,潦草,带着小小涂鸦。

如果说纳博科夫只是读得精而已,读得又精又多、让人高山仰止的,当属钱锺书先生。有学者考证,他的15000页中文笔记摘记了3000多种书籍,35000页外文笔记摘记了4000多种书籍。商务印书馆汇编他所有读书笔记,最后出版了72卷《钱锺书手稿集》。

杨绛先生介绍过:“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钱锺书先生做一遍读书笔记所费的时间,约是读书时间的一倍。当笔记成为毕生习惯,功不唐捐,终成一代宗师。

我们这一代人亲历知识大爆炸的全过程,从软盘、硬盘到云盘,从数据库、共享文档到电子笔记APP,深刻领悟世间有多重悲剧:一种是书太少了,另一种是书太多了;一种是工具太少了,另一种是工具太多了。

到了我读博士的时候,复印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同时出现,知识的获取和存储完全改换了方式,复印和打印资料越来越多,读书笔记也换成了电子文本的形态。即便如此,“手打”笔记,依然是最有助于理解的方式。为了显示对某些观点、某些观点的表达方式的尊敬,把它们录入电脑,加上标签,小心存放,是学人的日常礼仪。而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任何一个文科博士,只要善于利用大学数据库,知识与视野不难超越老一代学者。十年前,借助计算机处理海量文献,已经有团队写出了900页巨细无遗的《梵高传》,相当权威。如今,全球每年出版新书百万种,即便是钱锺书先生的阅读量,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未来,A I势必接手所有与知识相关的工作……所以,人类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做读书笔记吗?

我想还是需要的。人与AI的不同,在于人有肉身、有情感、有审美、有智慧,人通过读书延展生命的长度与宽度,相形之下,AI能够处理的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且远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人在有限生命中所做的有限阅读,当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果将人与书的相遇比作爱情,读书笔记则郑重如婚姻,何况好的读书笔记还能开花散叶,转化为个人收获或者创作。我从来觉得,越是好书,越值得献上一篇读书笔记,同时体验肉身的沉重与思想的轻盈。

翻译家罗新璋曾经询问钱锺书先生,怎么能看这么多书,钱先生回答说:“我就是一本一本地看。”到今天,我在豆瓣上标记读过的书有4658本,算上没有标记的教材和读物,5000本是没有问题的,虽然离钱先生读过的数量相距甚远,多少能够体会“一本一本地看”这种精神。读书笔记也是如此,记就完了。多年来,我一直在为媒体撰写书评;身为大学教授,也曾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在读书笔记方面,算是略有心得。此次与三联中读合作,开一个读书笔记训练营,“技”要传授,“道”不能忘,是为记。

dongzi 发表于 2022-5-29 08:50:30

翻译家罗新璋曾经询问钱锺书先生,怎么能看这么多书,钱先生回答说:“我就是一本一本地看。”

梦竹 发表于 2022-5-30 15:59: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717】读书笔记的三种境界,你是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