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753】杨绛:写作的匠心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七日生于北京,童年和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一九三二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士学位;旋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一九三五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二人同赴英国、法国留学。一九三八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组研究员。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散文并不排斥议论和抒情,
只是不滥用罢了。
原则是:
第一,确实需要。在杨绛的文章中提到过理解,这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她都不大直接把它们作为议论,和抒情写出来,她所谓理解仅仅是指向最真实地写出所描述的人与事。由于她总是挑选到最接近本质和最 具表现力的东西,理解往往已经在描写和叙述之中体现出来。
第二,所写的事实与议论和抒情之间有一种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发的议论与抒的情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在事实中生了根的。
第三,议论和抒情本身也有一个质量问题,这就要看思想是否结实,情感是否深沉了。
杨绛轻易不议论、
抒情,偶尔用之,
总能达最好的艺术效果。
有一种穿透的力量。
杨绛的记叙散文结构方式都很平常,长到记叙一个人的一生,短到记叙一件事,总是规规矩矩地依时间先后顺序写来。其实这里处处都见剪裁的功夫和轻重的安排,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有她的匠心。这一方面是基于前面讲过的她只写她了解的,可以形容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罢;另一方面则出乎也是说过多次的那种理解。讲到理解,又有二义,既是对描叙对象的理解,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对其最重要的;又是对散文这一艺术手段的理解,明白究竟写什么才好。这两者又是相互一致的。
——摘自《杨绛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为本书序言节选 抒情,偶尔用之,
总能达最好的艺术效果。
有一种穿透的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