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7-1 09:02:37

【写作课--769】请您“宕开一笔”

原创 刘国昌 华文融媒云


在人民日报工作了40多年,整天看稿、选稿、编稿,感触多多。

其中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个问号都没有,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其实,你只要有一点意识,想点办法,文章就会有所停顿、有所波澜,让人看得有那么点意思。

什么办法呢?“宕开一笔”是其一。

一、“宕开一笔”的妙用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这是毛主席写的一首诗,从此诗中我们看到“宕开一笔”的写作手法。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前一句是设问,后一句是自答。这是提示,也是过渡。诗人宕开一笔,用设问给人们造成一个悬念,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起到了突出加重末句,为末句蓄势的作用。

例2:

明末四川状元杨升庵在写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诗句中写道:

老夫今夜宿泸山,

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将太空敲粉碎?

满天星斗落人间。

这一问:“谁将太空敲粉碎?”一下子把人们吸引住了,掀起了波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找来细细品赏,从中体味到“宕开一笔”的妙用。

二、如何做到“宕开一笔”?

在文章中善于“宕开一笔”,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常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善设问句。

从上面两首诗句可以看出,“宕开一笔”最直接的手法是设问句。别小瞧了这个问号,一个问号,提出了疑问,引发了注意力,激起了思考。

然时下有些文章里很少见到问句,比如有篇配合全国低碳日活动写的时评,6个自然段的文字一直没有个问句。虽然内容不错,观点正确,但缺少问句、没有波澜,读起来沉闷得很,让人好不耐烦。

其实,作者只要有设置问句的意识,做起来并不是很难。特别是写厚植绿色低碳新文明风尚的内容,完全可以写得议论风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把“侧成峰”、“各不同”找出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新颖,也能起到“宕开一笔”的作用。

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写文章时善于把其中的“峰”、“角”、迂回、曲折等都表现出来,也就使文章有了波澜。

如《“卖油娘子水梳头”新解》一文,开头便写道:“卖油娘子水梳头”,本是《红楼梦》中王夫人引用的一句话,家境难以为继之意甚明。假如赋予公私分明的新意,这种精神倒很值得提倡。

这样的行文,使文章有了味道,引人看读了。

3、保持活跃的思想状态。

“宕开一笔”、善设问句,使文章有波澜,是个技法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作者的思想状态问题。如果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必是具有鲜活、跳跃,节奏感强的特点,反之则不然。

由此可以说,要想文章不沉闷,作者首先要思想活跃,思路广泛。同样讲一个道理,要力求讲得通透、明白,令人爱读。

保持思想的活跃状态,贵在多读书。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他带的研究生王慧敏(现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要求甚严,有时见面就问哪些书看了没有?那句诗文是怎么说的?他说,我经常问一问,实际上是督促他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思想活跃,思路才能开阔,写起文章来才能不呆板。

小结语

我国是文章大国,每天诞生的文章成千上万不止。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有识有趣,是每位作者需要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时值互联网时代,传播速度很快,但那些沉闷、枯燥的文章却搭不上“这班车”。原因很简单,人们不喜欢。

为改变这一现象,让我们都来努力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7-1 09:02:49

读之受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769】请您“宕开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