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780】写文章如何“用典”?这里有案例+点评
编者按中国人写文章喜欢“用典”。要掌握如何“用典”,先要了解何为“用典”。
所谓的“用典”是“就较少的词语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义”。(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p33。)用典有“语典”和“事典”两类,其作用:一是以简洁的文字表达更为丰富的文章内容;二是让表情达意更加委婉含蓄。最早,“用典”多在古诗词中采用。对于古诗中的“用典”,朱自清曾在《如何读懂古诗之用典》一文中说道:“典故多半是历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可见,“用典”主要是为了“以典喻事(人)”“以典明义(理)”,而其功能同比喻手法类似。
今天,“用典”常在一些论述性的文章中被采用。从“用典”的方式上说,有明用和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类型。暗用与反用已经很少见了,我们常见到的是明用和正用。
下面我们通过《人民日报》的例子,来学习一下如何“用典”。
一、以典喻景
通过“用典”,来生动描绘出一种场景,读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
“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在旧中国“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的茫然无助之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勇做中国人民改变命运的先觉者、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先导者,领导人民在沉沦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在改革中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还神州一片安宁祥和、繁花似锦。中国共产党这个领路人和先锋队,以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功业,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无愧于历史和时代。
来源链接:壮美画卷长留天地
【点评】例1“用典”,简洁、形象地比喻了旧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例2: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应倡导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龄人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资源、新财富、新动力。
来源链接:激活银发浪潮的发展潜力
【点评】例2“用典”,描绘了“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的场景,以景喻情,喻示人虽老但志向仍就高远,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二、以典喻意
通过“用典”,来表达对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态度与意义,实现“共情”传播的效果。
例3:
几千年来,忧患意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这些古代名言警句,无不透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之魂。
来源链接:遍数风流还看今朝
【点评】例3“用典”,将古人对于生死、危机、忧患等事的态度,形象地表达出来,喻示着今天的人也应当始终不能放松忧患意识。
例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来源链接: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点评】例4通过“用典”,简洁地表达出了普通人对待国家、人生、诚信等应具备的态度。
三、以典喻理
通过“用典”,来阐明观点(道理)。常用在段落开始之处,达到开宗明义的效果。
例5: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最 强的力量就是说到做到,最好的落实就是一抓到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 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 近 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保持战略定力,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办好自己的事,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来源链接:坚持办好自己的事
【点评】例5主要谈的是经济工作,开头的“用典”,表达出“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中国自己必须保持应有的定力”的道理。
例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正在进行的正是前无 古人的伟大事业。广大党员、干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全党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
来源链接:终身课题必须常修常炼
【点评】例6的“用典”,直接亮明观点——伟业大事不仅要有才干,更需要有理想信念与志向。
例7:
“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还是救国、兴国、强国,都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来源链接:遍数风流还看今朝
【点评】例7的“用典”,简洁地传达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工作理念。
例8: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
来源链接:总书记这样话奋斗
【点评】例8的“用典”,直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历经千难万险、生死考验、付出巨大牺牲后才实现的。同时,也表达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一直具有的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斗争、不惧风险的顽强拼搏精神。
结束语
“用典”多的人,并不是“用典”高手。
有些人想体现出自己的文章“有文化”“有底蕴”,就在写作时大量“用典”。这样做,显然没有必要。我们不能因为“用典”而“用典”,否则成了“掉书袋”的人。
“用典”时必须知道典中真正的意思,切不可不知其本义就拿来用。否则,一些生僻的典故,会令人云里雾里、不明其义。真正用典的高手,应该是“不显山不露水”。
掌握“用典”,贵在精而不在多。 掌握“用典”,贵在精而不在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