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784】律诗要“转”出境界
汪培勇整理一、转的概念及转在律诗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转?
所谓的“转”,即“转折”。“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在律诗或绝句中,“转”是诗歌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因此,“转”是关键所在。如果“转”得巧妙,就可以给人以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使诗歌出现高潮。它的重点就是要有变化,即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否则就流于平淡。转的时候不能与起、承相并列,必须与前面有区别,即另起一层意思。同时,还必须势均力敌,不能笔力转弱。
(二)“转”的作用:
律诗除非是通篇抒怀或者通篇写景,转这一环一般是在颈联。那么转在律诗中与前边承联和后边合联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在律诗中又起什么作用呢?
A与承的关系:转对于承来说,要有承接,有“应”。所以“转”眼界要宽,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也不能忽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不知所云,前后都要有照应。
B与合的关系:转应该为结句作铺垫,又不能直接抢了结句的风头。也就是开始起势,但还要留有余地。
C在全篇中的作用:从常规来说,转要在起、承描写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以情照应起、承,为合作铺垫。
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却认为:“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可以合起来成为一首绝句。”“中间二联是律诗的主体,但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而不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内容,加上中间两联,也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说,律诗的中间二联,只是思想内容的修饰部分,而不是叙述部分。”(见《王维:五言律诗三首》)又说:“一般的律诗,艺术中心在中间二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二联。中间二联要求对偶工稳,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虚写、一联实写,切不可四句平行。首尾二联要通过中间二联,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的起讫。”(见《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二、转句的写法:
转句的写法有很多种,我们总结如下:
1、景入情转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颈联写惜别,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浮云”、“落日”即景设喻,来表明心意。
颈联前分句的浮云与颌联的万里征完成了连接(云的行程不止万里),而颈联后分句的“情”字为挥手去、班马鸣又埋下了伏笔。整个颈联从行和送两方面对照写来,前一句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无依无靠的状况,后一句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这里的转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前分句写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后分句写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看似写景,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把作者的主观情感渗透其中,预示着旧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事物的诞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使读者也超越具象,获得蕴含丰富的哲理性的启迪。
有的人常把这两句诗当做盛唐气象即将到来的预示。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我们看转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前分句写禅院的高林风光使鸟儿感到喜悦;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是就自然界而言。后分句紧写山色、花木倒映在清澄的潭水里,使人心变得空明。这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一个“空”字,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显然,诗人是借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来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后分句埋伏下的空心,引起了尾联的“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上边这几首诗都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转入抒情,我们就叫景入情转法。这个情我们要把握好,要符合大众接受的、大众认可的情感。
2、反转法
反转法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反转也要和承、合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颔联承接起句,来了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前分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后分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久别重逢,欣喜异常,然而世事沧桑,悲从中来。我们可以看出颈联由喜转到悲的变化,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这种转,转出作者一副衰老的形象,世事沧桑,个人的悲欢离合也尽在不言中了。
3、扩展转折法:
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描写的范围之转法。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用了赋笔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也是对“忆舍弟”原因的具体回答。兄弟各奔一方,是为避难,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有”字与“无”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作者由承联“白露、明月”转到忆诸弟,到分散于四方的兄弟,范围扩展开来描写。
4、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但仍须与起承关合。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雨中看见的。颔联说了雨这样“好”,那么人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颈联就递进一层来写。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的很生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颈联运用进一层转法,其实仍写安史之乱,但他推开一步具体叙述战乱的严重后果,写自己的遭际,其实是用冰山一角反映了民众的遭遇,感情趋于平缓。通体呼应,和谐一致。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5、写意转法:
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推开一层,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分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分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其实怀古是为了伤今。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转句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6、抒情转法
就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转句由景转入抒怀,反映杜甫心中的郁结。在写作时杜甫已先后辗转于陕、甘、川、鄂等地,而且随着他的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的病故,他落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惨凄境地。如今在这悲秋时节,杜甫拖着百病身躯,独登高台,能不触景生情?又怎不百感交集?多年的羁旅漂泊苦,垂老的病困孤独悲,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述得了的?
颈联抒情,而且是虚写。颈联较颔联又高一调,颈联更加峻拔。仅十四个字包含有巨大的容量,“万里”写地之远,“悲秋”写时之惨,“常作客”写久之旅;“百年”写人之老,“多病”写体之衰,“独登台”写心之孤独。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呼应,更增加了羁旅愁与孤独感。
以上我们学习了几种转的写法,经过承转分析我们可得出一些结论:
所谓“转”,就是转出新意,就是不能一味地说下去,全是流水帐,要制造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处写,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转应俯仰上下,照顾前后。转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
三、对转句的要求:
1、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这就要求,到转句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停留在景语上面,而要从景语干脆利落的转入情语。不可拖泥带水,不可还在景语上徘徊不前 。
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尚不能熟练的驾驭好景语情语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简单,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先掌握好从景到情的写法。如果现在就都讲景或都讲情,那么,起承转合更难一下子弄的明白。当然,等以后大家通过不断的练习熟练了这个章法之后。就要注意不要被这个景情给局限住。
在我们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习古人是怎么驾驭景语和情语的。特别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如果承句是写景,转句就是对起句和承句所产生的思考或者感受,前者是直观的,客观的,后者是一种主观上的反应。
2、不断裂
这一点要求大家不要光顾着转,而不顾衔接性了。这点也是转句中最难的一点。起承转合一般有两个难点:一是 转的断裂了;二是 合的无力。
3、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有个最笨的方法是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转的时候。可以从字面上来进行转。当然,这是在实在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的笨方法。
(整理采用了网上的部分内容,在此一并感谢!) “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