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787】散文是向内开掘的一种文体,在低处生活,站在高处思考
作者 焦红军来源:中国作家网
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分析,而是真正理解当下的生活,在低处生活,站在高处思考。
散文是向内开掘的一种文体,而优美的散文是穿透灵魂的光。
一
写文章首先是要有立场,散文是有立场的。看鲁迅先生的笔下,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叙述,每一场背景,哪一篇文章没有立场?祥林嫂、阿Q、闰土、孔乙己,哪一个人物的构化不是与我们骨肉相连的民间。鲁迅与时代是格格不入,与环境的不相适宜,与窃国大盗的口诛笔伐,这一切的背后,站着的莫不是先生的立场。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唯美的,他写下了《荷塘月色》也写下了《背影》,从《荷塘月色》中,我们读出了的荷塘月色的深蓝色意境,也感受到了大时代来临前一个底层社会青年的摇曳与彷徨。《背影》如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古今多少事,楼台烟雨中?动乱的时代,升斗小民如何存活,怎样与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抗衡,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能够历经时光的淘洗成为经典,也是关乎民间话语和底层立场。
三
前些日子,观看崔健网络音乐直播,感受尤深的是崔健说到的两个关键词,其中一个是“表达”。崔健说音乐就是表达,这是催动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事摇滚音乐的动力。无独有偶,我昨天在微信朋友圈上也说到了表达——
散文、诗歌的作用就是表达。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艺术所带来的震撼是共情的,心灵是沟通的,他们不管从事什么门类的职业,心中都有千山万水,笔下流淌的是灵魂生长的文字。
文学是共情的艺术,强调作者对他者的感知能力,不是居高临下的分析,而是真正理解流逝的生活。文学是宽泛的,好的文学,在我的理解,它当然包括影视剧、纪录片、戏曲、话剧、评书、说唱、音乐等等,散文是它的一个分支,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能够带来我们世俗的物质所没有的力量,这也正是文学无论是在上帝的视角,还是在人间土里刨食的人群中,文学永不褪色的原因。
四
我认为:非虚构作为一种文体概念,相对于虚构也是,并不是一种形而下写作的方式或言方法,否则很容易给写作带来混淆不清。用非虚构怎么去写虚构,你能吗?我的矛是最好的,我的盾也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与术的区别。我认为从文体概念层去分别,可能更接近问题讨论的本质。
作家韩石山说过这样一段话,非常有启示、有个性、有观点。他说:“文学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虚构和夸张。这两条,与散文的特性,可说是相抵触的。这么说吧,文学作品是要把假的说成真的,到了散文这儿,加上文学性,成了把真的说成假的。说成假的,还要更像真的。这样的事儿,神仙也做不好。”
另外,我也发现,现在很多散文记人叙事,一般不作景物描写,直接过渡到话题心里,也许这就是时代国人追求效率之变。景物描写作为审美关系的物化,是主体进入审美创造的境界,是主客体心游大千、澄怀味象、澡雪精神的反应,“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人之精神的烛照。无有此,则文章不能见精神。 散文是向内开掘的一种文体,而优美的散文是穿透灵魂的光。
喜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