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绵阳“四步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绵阳新闻网消息 (郭若雪)日前,在“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首场活动上,绵阳科技圈再添“新军”---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8家单位共同组建“核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组建核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旨在推进绵阳市核技术应用产业关键、共性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新技术、提高绵阳市本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这只是绵阳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展开的诸多尝试之一。
如何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让一个个“绵阳创新”“绵阳智造”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绵阳在第一步上就瞄准了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每个节点、每个主体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各司其职。
今年3月,《绵阳市4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不含4亿元以上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让企业渴盼已久的事情有了着落。
绵阳摸清家底,了解绵阳创新主体需与求。一方面深入创新供给端在绵科研院所,寻找“沉睡”的科研成果,加速让“纸上成果”摆上“货架”;另一方面,从企业这个创新需求端入手,摸清企业技术痛点,鼓励企业大胆创新,更是以揭榜挂帅、对接会等多种形式,让市场与实验室无缝对接。
绵阳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二步是打通堵点,为创新需求“两端”架桥铺路。绵阳市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与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姻”,遴选科技助理,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聚焦绵阳科研和市场“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把脉问诊”,从而为创新需求“两端”架桥铺路。
在第三步上,绵阳开启整合资源“模式”,让科技成果转化爆发式增长。绵阳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练就“独门秘籍”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探索形成了一套科技成果对接机制。目前,全市有国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91家,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更是数以百计。
“第四步就是多管齐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科技小产业”现象突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承接不足是绵阳走得最艰难的一步。
今年,绵阳聚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院所高校、企业等,整合各类平台创新资源,加快推动核领域相关的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富有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