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公交”造福户外工作者,还有多少城市资源可以共享
“你为城市流汗,我为你送上清凉。”近段时间,一些城市在中午抽调部分闲置公交车作为公共纳凉场所,供广大户外工作者休憩,此举收获广泛好评,更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随着“超长版”三伏天上线,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如何降低户外工作者的辛苦成为现实课题。特别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等流动性较强的劳动群体,休息时鲜有固定场所纳凉,大多在马路边、大树下将就一下。而午间恰是公交的平峰时段,将部分富余车辆抽调出来供人休息,既不耽误公交运营,又为劳动者行了方便,且没有明显的成本增加,着实是一件好事。而这一做法经由报道,触动了不少市民。大家纷纷前来送饮料、送西瓜,这样那样的关心让人感动,也涵养着城市的人情温度。
从“纳凉公交”可以看出,城市中其实不乏资源可以盘活共享。尤其对于大都市来说,公共资源往往是有限且宝贵的,面对大量人口带来的多元诉求,一味做增量往往并不现实。很多时候,不妨转变思维,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比如,一些街道联合沿街小店,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打水休憩等便利;一些社区将闲置房屋拾掇出来,引入餐饮企业为老年居民提供爱心餐;一些单位在下班后将场地对外开放,方便附近居民休闲,都不失为有益探索。
有社会学者感言:一座城市的包容性,重在“共享”。城市从来不只是个人的栖身之地,更应成为大家的寓心之所。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以精细化人性化的举措予以回应。通过盘活城市资源,让更多人有获得感,也会增加大家奋斗于斯的归属感。诚如“纳凉公交”掀起的爱心接力,资源共享往往也会带来人的联结,一个良策或许就会激发另一份善举。在正能量的循环中持续提升治理温度,这样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崔文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