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劳模也能富起来
郑州慈善总会日前“晒”出去年的“爱心账”,其中在“爱心献劳模”活动中,给全市624名市级以上的贫困劳模,每人发放体检卡一张,另有价值500元的爱心超市物品(4月11日《郑州晚报》)。社会公认,劳模是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时代的领跑者。让劳模与贫困直接关联,让人无法接受。“劳动模范”的定义,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既然“成绩卓著”、“贡献突出”,为什么却依然身陷贫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多劳”并没有“多得”。
首先,劳动者群体没有“多得”。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主持的一份关于财富分配调查的数据表明,去年,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7.9%,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2002年以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到2007年,下降到39.7%。劳动者报酬长期处于“低速运行”状态,劳模也就自然困于其中。
其次,劳模个人没有“多得”。计划经济时代,劳模获得的更多是“精神奖励”。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表彰劳模时依旧“以精神奖励为主”。但代表光荣与荣誉的奖状或证书,并不能解决一日三餐的困窘。
由于多年“奋不顾身”,很多劳模积劳成疾,百病缠身,因病至贫者不乏其人。有的劳模一门心思工作,没有顾及子女的安排,没有盘算自家的营生。所在的企业正常运转的时候,还能够度日。一旦企业有风吹草动,便求告无门,陷入困境。
劳模,是先进的符号,时代的光荣。尽管贫困劳模只是这一特殊群体的一部分,但他们毕竟是与社会价值标准相悖的伤痛。只有让劳模也能“富起来”,才能彰显劳动的光荣,“劳动光荣”才能成为全社会趋同的价值取向。湖南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