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东北亚第一”这样炼成
《山东工人报》(2022年08月08日 第A3版)东经120°19′,北纬36°04′,这里是东北亚最繁忙的港口——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最大2.4万TEU集装箱巨轮来去自如,几乎平均每一秒都有一个集装箱在这里装卸。货物吞吐量接连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赶超釜山港,跃居世界第六;新增航线55条,增速创下历史之最,航线总数达215条,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班列达到67条、内陆港达到28个,海铁联运箱量年均增幅14.2%,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港口能级之变
7月7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天津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承制的两辆双层不锈钢铁路客车顺利装上“达飞费德里奥”轮,搭乘北美特快专线发往加拿大。天津制造的铁路客车“舍近求远”从青岛口岸出口,体现的正是青岛港布局的“一带一路”RCEP航线和北美特快专线航线组群优势。
在拓展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同时,青岛港还与省内兄弟港口之间形成一种“微循环”,加速释放一体化倍增效能。
今年,青岛港携手日照港成立山港融平台,实现矿石、焦炭业务一体化运营,显著增强干散货市场竞争力、话语权;董家口港区与日照港石臼港区实现拖轮互派;联合航运集团成立 “山港快线”专班,打造专属堆场,累计开通7条外贸内支线,上半年助力航运集团完成箱量18.8万标箱,同比增长51%。这样美美与共的景象,在港口 “诸侯纷争”、同质化竞争的年代完全不可想象。
港产城融合之变
青岛是一座港口上的城市,港口是城市最大的资源禀赋。一体化之初,港口整合曾引来诸多担心和不理解,比如原有港口利益会不会受损,地方经济发展会不会受影响。
当前,青岛正在重点打造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24条产业链,几乎每一条产业链都离不开港口这个“万能接口”。无论是服装、轮胎、家电、家具、动车组等优势产品出口,还是原油、矿石、橡胶、天然气等大宗原材料进口,绝大部分都依赖港口物流枢纽的有力支撑。
在青岛国际邮轮港区,“集装箱部落”工程正式交付使用,引入商业、办公、餐饮、娱乐等综合业态,这是港产城融合发展驱动老港区、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的生动缩影。今年,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启动区全面开工,山东港口国际航运金融中心、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加快高端产业要素在青岛集聚。
智慧绿色之变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智慧绿色一定是青岛港的底色。
不只是自动化码头迭代升级,传统码头的变化也突破想象。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全国首个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码头刚刚投入运行,打造了干散货自动化作业经验可复制、方案可推广、机种全覆盖、管控全方位、监测全时段、稳定全过程的“山港样板”,锳出一条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之路。曾经驾驶卸船机、门机、堆取料机的 “蓝领”,摇身一变成为坐在中控室远程操作的 “白领”。曾经作业现场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 “运矿不见矿”。
在吞吐量稳步增长的同时,青岛港的碳排放强度不升反降,答案就在于码头上新添的几样 “秘密武器”——总面积超过3900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青岛港通过引入光能、风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建成自动化码头陆上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投产运营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全力打造全智能零碳码头。 周晓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