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花数千元买保健品老人为啥不敢吃?(组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A/A4/A45B88AD3236E1B75787C3A650BBE732.jpg图为叶大爷面对买来的一大堆毫无作用的生命多肽苦恼不已。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9/93/93FE8EEBD37B93EDA85884D90C7708EF.jpg核心提示
“不敢吃又退不了,扔了还觉得可惜。”3月7日,市民叶大爷通过本报热线向记者倾诉说,半年多来,每每看到剩余的13盒“生命多肽”,他心里就特别不舒服,总有种“花钱买罪受”的挫败感。
收听讲座 疗效让他掏腰包
家住自强西路的叶大爷是铁路退休工人,今年已经70多岁。平日闲暇无事,他总喜欢听广播。去年5月,一次偶然调台的间隙,他听到李主任的“生命多肽”讲座节目,很快便沉迷其中,每天8点至9点都要坚持收听。
结合李主任所讲,“生命多肽”是纯生物制剂,服用后能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活化细胞、修复细胞,而且还有抗氧化等多种功能。久听之后,叶大爷认为生命多肽是一种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药”。考虑自己患有慢性胃病、经常失眠,易出现水肿等症状,叶大爷拨通了李主任在讲座中留下的服务电话。详细介绍自己的病症后,工作人员明确告诉他,“生命多肽”适合他的病情,而且商家正在做活动,买三个疗程可以送三个疗程,外加赠送一条多功能毯、一个水杯……决定购买之前,叶大爷还特意询问,如出现不适应能否退货,工作人员明确答复“可以”,进一步坚定了叶大爷购买的决心。
6月22日商家送货上门,叶大爷花费2955元连买带送共拿到了30盒“生命多肽”。遵照指导医生的建议,他每天早晚饭后各服两粒,自己并没有出现不适,但也没有任何病情好转的感觉。
售后服务 商家玩起躲猫猫
“吃了10多天以后,我发现自己的病情没有好转,而且还有恶化的趋势。”叶大爷告诉记者,吃饭、睡觉都变差了,他才意识到“生命多肽”可能不适应他。
有了这个担忧后,7月7日他拨打服务电话明确表示,这药不适应自己,并要求退货。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答应让指导医生给叶大爷回电话。经过指导医生的开导解释,叶大爷遵照“医嘱”同意将每天的用量由早晚各两粒减少到各一粒,双方约定一周后再通电话。一个星期后,7月14日上午叶大爷再次拨打服务电话,但却一直没有人接听。13时40分左右拨通电话后,接电话的人答应,下午让指导医生给叶大爷回电话。结果到晚上,叶大爷也没有等到指导医生的电话。
次日一早,叶大爷继续拨打服务电话,但还是没有人接听。服务电话打不通,叶大爷在仔细查看“生命多肽”包装盒后,看到一个400开头的咨询电话。拨通之后,也没有人接电话。下午3时许,400电话终于接通后,工作人员在听完叶大爷介绍的情况,说星期一(19日)予以答复。19日一整天,没有接到电话。从20日起,叶大爷又分别多次拨打服务电话和400电话,但却始终没有人接听。
7月21日,叶大爷向市消协投诉,消协通过服务电话和商家取得联系,并要求商家及时给叶大爷回电话。其间,商家的指导医生曾给叶大爷回过一个电话,还让继续服用。但随后,消协和叶大爷再拨打上述两部电话就再也无人接听了。
记者调查 厂家没有该产品
“花了近3000元,原本想治病,如今不但没治病,还变成了麻烦。”叶大爷无奈地说,现在看着剩余的13盒“生命多肽”,他感觉太别扭了。想退,商家不露面,电话也打不通;吃吧,担心药不对症影响健康;扔了还觉得可惜,毕竟都是钱买来的!
拨打叶大爷提供的服务电话,记者听到电话语音提示说,您已经免费进入语音邮箱,请选择是否使用语音留言,如需要留言,请按1号键留言并按#号键结束,系统将按标准收取话费;如不需要留言,请挂机。反复拨打都是语音系统,没有人工接听或转人工接听的功能。最后,记者在服务电话语音系统留言,并要求商家尽快回复,但截至发稿仍没有接到任何回复。与此同时,反复拨打400咨询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3月9日,按照“生命多肽”外包装上标注的生产企业,记者找到西安鹤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小军告诉记者,鹤鸣医药是主要从事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用品的生产企业,但从未生产过标示为“生命多肽”参杞胶囊的保健品。据介绍,之前他们也曾接到过类似以他们公司名义生产的其他产品的咨询,为此他们也及时向药监、工商等部门反映过,但都不了了之。目前,他们能做的只是随时发现、及时制止。
“鹤鸣医药根本没有生产过‘生命多肽’?”闻此,叶大爷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稍稍稳定情绪后,叶大爷坚定地说:“那我就更不敢吃了。”
专家解读
保健品销售花样层出不穷
假公章空号码成维权难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大多数市民自觉把健康权放在首位。一些不法商家吃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或需求,采取虚假宣传、夸大疗效、集中讲课、免费义诊等形式误导消费者,直接导致保健品投诉量逐年上升,并成为投诉热点。
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市消协秘书长马世群认为当前保健品市场普遍存在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购买等现象,且销售手段花样不断翻新。有的通过所谓“专家”、“教授”或虚假患者“现身说法”,骗取消费者信任把保健品当药品买。有的利用免费讲座、义诊、赠药、组织旅游、观看演出等,吸引市民参加各种保健品推销的活动,现场安排导购或推销员用“爸爸”、“妈妈”等亲热的称呼,热情地服务以及甜言蜜语营造所谓“亲情服务”,利用“亲情”感染诱导中老年人消费。有的甚至采取“软磨”战术。如老人以没带钱、路远等理由婉拒时,他们会跟随老人上门取钱或送货上门;赢得老年人信任后,他们还会向老人“诉苦”说,您不购买我们的产品,我就要下岗了。现在工作又这么难找,我家里还有老人和小孩,我下岗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来源了,阿姨您帮帮我吧……博得老人同情的同时,推销产品的目的也就随之实现。
“最令人气愤的是有些商家甚至打着老龄委、中国保健协会等幌子开展虚假宣传。”马世群说,目前保健品销售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通过免费送药、送诊下乡等形式,和当地村干部、妇联等联合开展活动来推销产品。有的甚至给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同时,这种“游击队”式的销售,漫天撒网给监管增加了难度。绝大多数商家不向消费者出具正规发票,而是提供一个盖有外地企业公章的收费收据。消协或相关部门介入才发现对方提供的企业,包括电话都是假的。这也成为当前保健品投诉维权的一个新难点。
据了解,400电话广泛应用于中小企业的销售热线及服务中心。用户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签订接入服务合同,提供一个座机号码和一个手机号码,并缴纳相应的资费,当日即可申请开通400电话,网上甚至还有向个人办理400电话的。因为办理门槛较低,为防止受骗上当,消费者可对商家提供的电话进行验证,并问清具体办公地址。有条件的,还可以登门拜访并查看商家办公场所,然后再确定是否购买。
消协提醒
保健品不等于药品
消费者请理智消费
结合投诉处理情况,保健品消费者群体大多是中老年人。究其原因,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差,容易相信别人且盲从心理严重,很容易陷入商家精心设计的种种陷阱。对此,市消协秘书长马世群建议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最好去正规医院,请教相关专家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为保健品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保健品是不允许宣传疗效的,消费者如发现商家有对保健品疗效的宣传,请尽量不要购买。如其行为已经涉嫌违法,请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看清产品标识,正规保健品都有“卫食健字”、“国食健字”等字样。如还不放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查询。老年人在选购保健品时,最好让子女等陪同前往,并留意外包装盒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外包装等。一次性购买的数量不要太多,以免在保质期内吃不完造成浪费。独自参加各种讲座、义诊等集会活动时,请勿轻信商家的宣传,主动对现场“专家”、“教授”身份进行必要的核实,并留意30至50人以上的大型集会是否有工商部门备案证(表)和公安机关治安审批表等手续。购买时留意商家给出的票据是否是正规发票,如果商家只提供收款收据或外地企业发票,尽量不要购买,因为该产品可能存在欺骗行为。
结合叶大爷的遭遇,马世群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它没有治疗作用。消费者要正确对待,并走出商家宣传的“保健品能治病”的误区。如果抱着治病目的频繁购买保健品,只能是白花冤枉钱,甚至适得其反会延误治疗。购买保健品后,消费者应妥善保管相关凭证,为自己今后可能遇到的维权保留相关资料。一旦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商家的不规范经营行为,消费者可及时向消协或相关行政部门举报或投诉,以避免让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同时,坚持将维权进行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