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844】写文章如同穿糖葫芦……
原创 刘国昌一些年轻媒体人常常慨叹“文章难写”“不知从何处下手”。
这里说的文章,是个泛称。它不仅包括新闻时评、思想杂谈,还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为行文方便,以下统称为文章。
我想对这些年轻人要说的是:别急!刚上路都这样。下面聊聊“写文章如同穿糖葫芦”的故事,看看能否助你们解忧——
一、签子要直,主题要明。
糖葫芦是京城的特产,那用竹签子穿起来的山里红果,个大色艳,特别是裹着一层糖稀,显得晶莹剔透,格外诱人。
据做糖葫芦的师傅讲,做糖葫芦的关键在那根竹签子。那根竹签子虽也就尺把长,但笔直、质硬。如此才能把那七八个山里红果穿起来、固定好。
由此说到写文章,那竹签子犹如那文章的主题。它贯穿于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明确,鲜明。
举凡文章都有主题。这主题在古代文论家那里叫“意”,如杜牧曾言:“文以意为主。”这“意”也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来统率材料,规范标题,是决定文章的主旨所在。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为文者都把主题作为写文章的首要一环。主题确定好了,文章就好开头了。
穿糖葫芦就怕竹签子不直,竹签子不直,怎么把山里红果穿起来呢?同样,写文章就怕主题不明确。文章主题不明确,或写着写着游离了主题,也就无法将文章写成功。
有鉴于此,写文章首要的一步是把主题搞明确。这是个“纲”,纲举,才能目张。
二、果粒要鲜,组合要准。
做糖葫芦一般用山里红果比较多,因为着山里红果色美味酸甜。师傅们做的时候,特别注意挑选那些个大、新鲜的果粒。只有确保果粒新鲜,做出来的糖葫芦才能颜正味美,卖个好价钱。
在写文章中,那果粒就是我们所用的材料。这材料一定要确保新鲜。文章阐述的观点是要用例证、材料来说明的。如果材料老旧、不新鲜,说服力不强,那也就无法把观点论述清楚。
有了材料,切不可堆砌。要像糖葫芦那果粒一样,经挑选后组合在一起。什么材料用于说明什么观点,作者心里要有数,行文时准确做到位。
在写通讯、特写、消息中,这果粒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细节。有了细节,稿子就生动。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老师说,有特点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作为记者,当注意和善于把这些细节抓出来、写出来。
“省长给袁隆平让座位”的细节,把一条颁奖大会的消息写得感动众人。
“他指着桌上的电脑说,电脑好是好,可这么好的中国字就没了……”的细节,把文化名人张中行先生旨在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的心愿表达出来了。
做糖葫芦要精选果粒,写文章也一定要精选材料、细节,并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位。
三、沾糖要美,润色要精。
做糖葫芦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沾糖稀,这道工序如同我们写文章时的最后环节:润色。
沾好糖稀的糖葫芦,晶莹剔透,煞是好看;润色精细的文章,方能显出龙章秀骨之本色。
一些年轻媒体人好像对稿子的最后润色,似乎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以为稿子写完了交稿就算了事。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稿子的成色怎样,在最后的润色环节做得如何。成熟的记者编辑写完稿子后不是忙于出手,总是要“放一放、沉一沉”,然后再静下心来仔细把稿子润色几遍。
润色,都从哪些方面下手呢?
字词模糊的,要改准确;
句子过长的,要改成短句;
用词不当的,要改成正确的;
段落有交叉的,要调整为合适的……
以上的润色、修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务必要将其做好、做仔细。
小结语
以上从3个方面讲了“写文章如同穿糖葫芦”的故事,虽没展开详细讲,但却道出了一个道理:写文章是个技术活儿,千万马虎不得!
有些年轻人不知深浅,以为自己能写点东西就自满起来,那是不行的。写文章如同工厂做产品一样,需要的是精细,差一点都不行。功夫不深,写着写着就会“漏出馅儿”来:文字不通、句子欠妥、游离主题、前后重复……诸如此类的小毛病就都“跑”出来了。
相对来说,做糖葫芦比较简单;而写文章则比较繁细。将文章写好不仅需要有做糖葫芦的工艺,还更要有细致和耐心、脑力和笔力。媒体人是靠写文章吃饭的,愿大家把自己的“饭碗”端好,写出更多更好的篇章。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写文章就怕主题不明确。文章主题不明确,或写着写着游离了主题,也就无法将文章写成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