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850】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2)
蒋剑翔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新晚报》1988年9月15日发表一篇呼吁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的消息,其导语虽然对人才流动未着一墨,但由于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给读者震动不小。导语写道:
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 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沮丧着脸,在校内通衢大道旁支起了烟摊。
在这篇导语中,“校庆”是纵,“摆烟摊”是擒,一纵一擒,击中了人才流动机制僵化的要害。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90年5月2日,我国著 名作曲家施光南逝世。5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在发布这一消息时,导语写得与众不同,特别感人:
深受青年喜爱的著 名作曲家施光南,正弹着钢琴创作大型歌剧《屈原》,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倒在了钢琴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却再也不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5月2日,这位正值盛年的作曲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9岁。
施光南去世了,记者在这里却把他写“活”了。读了这样的导语,谁都会击掌叫绝。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
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兵马俑成了“行进”中的中国军队,并且已“到达了”布鲁塞尔,真佩服外国同行们具有如此高超的“起死回生术”和丰富的想象力。(未完待续)
(作者为湖南省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