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8-19 08:33:43

【写作课--852】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4)


蒋剑翔

  7.速写勾画法

  写新闻要学会叙述,但过于呆板而冗长的叙述是新闻导语的大忌。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

  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满头“祁连山的霜雪”,满脸“风沙雕刻”的“皱纹”,这何止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简直就在读者眼前!

  《广西日报》1992年11月30日发了一条关于桂林飞机空难的消息,导语采用的是现场描写法,很吸引人:

  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阳频县杨堤乡土岭村公所白屯桥村后山腾起了五六十米高的火焰,熊熊大火烧红了半空。“不好啦,飞机撞山啦!”

  导语有声有色,如读小说,如读图画,读者没有不爱看的道理。

  8.巧用背景法

  从严格意义上讲,一篇完整的新闻稿离不开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放在哪,有讲究。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

  唐代著 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永州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知名度不高。可以说,若没有柳宗元,没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个导语将苍白无力,这条稿子根本就不会被人看中。

  正因为有了《捕蛇者说》,“永州养蛇”才有了特殊意义,这条稿子才突然变得十分抢手起来: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电台纷纷采用。

  在唐代大诗人杜甫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俱欢颜”的成都,城市住宅建设迅速发展。近七年间,全市每年新建住宅竣工面积都在一百万平方米以上……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8日刊发的这条关于成都住宅建设的稿子,也正是由于有了杜甫诗句恰到好处的新闻背景烘托,导语才给人以丰满、厚实之感。(未完待续)

  (作者为湖南省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8-19 08:34:17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52】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