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 发表于 2008-3-10 11:11:37

闪烁在试验室的智慧之光____ ——记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维生素B1合成研究组

闪烁在试验室的智慧之光
——记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维生素B1合成研究组


在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的厂区中央,有一栋普通的二层实验楼。当我们走进小楼内,光线有点暗淡,看不到豪华的装饰;办公室也有些简陋,高低不齐的桌子上除摆放着几本科技书籍,其它什么也没有;记者来到了堆着瓶瓶罐罐的实验室,只见一个个忙碌而充满智慧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一项项优化试验。这就是华中药业技术部维生素B1研究组。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有创新热情的团队
第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是公司技术部部长付林。他含情脉脉地说,维生素B1研究组技术人员有7男4女,平均年龄36岁,年龄最小的24岁。他们朝气蓬勃、有创新热情,肩负着企业主导产品的工艺优化及其衍生物的研发重任。这个研究组2000年成立,生不逢时,当时企业严重亏损,公司债台高筑,没有经费搞开发,加之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研发效果较差。2004年8月,新上任的总经理刘玉亭深深感到,华中药业要摆脱困境,必须一手抓创新研发、一手抓市场营销,立即对技术开发部研究组人员进行调整充实,并给予了研发经费的保障,极大地焕发了技术人员的创新研发的热情。
研究组不负众望,首先确立了自己的创新研发目标,每年要有3—5个研发成果。他们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远大抱负,紧紧依靠团队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为华中药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世界知名品牌,建一流医药企业”建功立业。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攻关班组活动,开展课题招标,热情地为企业推进科技进步提合理化建议,合成组的合理化建议实施率高达90%,为公司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价值。2006年8月,他们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把104工段的双锥干燥器改为沸腾干燥器,较好地解决了盐酸B1的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产量提高50%。又把103工段的甲醇回收釜改为甲醇回收塔,使产品收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0%。2006年至2007年,他们围绕维生素B1工艺改进、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目标,先后对APN岗位,XA,SB1等工序开展了工艺优化和改进研究,两年来单就降低成本就上千万元,为公司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他们又针对嘧啶岗位苯胺回收率低,进行工艺流程和工艺操作的改进和优化后,仅此一项为公司创经济效益400多万元,同时有效的改善了生产环境。这一年,他们自主创新开发的盐酸呋喃硫胺、二硫硫胺等维生素衍生产品,为公司创造了400余万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攻关的团队
维生素B1研究组攀登不怕苦,攻关不畏难。他们对一个个课题发起冲锋,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深钻细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为解决主要生产工序甲酰嘧啶的回收率过低问题,多方查找资料,通过上百次的小型实验,终于使甲酰嘧啶工序产品收率由76%提高到86%,为企业每年创造了5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价值;他们通过一年的努力,解决了盐酸硫胺生产中溶剂成本高、工艺生产路线复杂、环境污染重和产品收率低等问题,使产品收率由92%提高到95%,年节约生产成本800多万元;他们解决了生产中钠代母液回收存在的收率低、残液中COD含量高的问题,减少了污水处理压力,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组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技术部的帮助指导下,充分依靠和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在重点工序上进行攻关,创新优化工艺。作为技术开发部部长、研发组负责人付林不仅参与了维生素B1新工艺的小试、中试及生产扩大,而且组织负责了钠代工序省去一氧化碳工艺优化,衍生物开发及生产等大量技术工作,为公司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前两年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1合成率只有18%,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公司在及时引进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和自主开发自制了一批配套设备后,研究小组的刘忠荣、魏旭力、薛俊、李桂莲等技术人员在公司技术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对合成各个工序的工艺进行大胆的改进优化,建立了新的工序;他们在查阅大量的化学资料,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摸索化学反映规律,较好地克服了由化学合成反映的复杂性所带来的难以辩别和判断困难。使合成收率迅速上升到28%。这样,使维生素B1每吨的总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000元,仅2007年就为企业降低成本近3000万元。
就在这样一个简陋而又俭朴的环境中,华中药业技术部维生素B1研究组的11个技术员为公司的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在数平方的舞台上熠熠地闪烁着智慧之光,充分展现了兵器装备集团员工的一种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

这是一个勇于奉献、团结和谐的团队
魏旭力是研究组的一名女技术骨干,在开发新产品丙硫硫胺时,由于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她常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生产中产品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加上酷暑季节,她的身上因过敏起了无数的小红包,又痒又痛,数月不消,她没有一丝后退。即是在生产的关键时刻,她又由于过度劳累而发起高烧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在工作第一线。经过奋战,新产品成功实现放大生产,为企业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任务重,工作太忙,有时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在试验室工作,自己的小孩无力照料。小组的李桂莲和薛俊为不影响魏旭力的工作,就主动在下班后担负起“保姆”的职责,把小孩接到家里吃和住。魏旭力对记者动情地说:“他们比照顾自家的孩子还耐心细致。2006年夏天,高级工程师刘忠荣不幸摔倒脚背被扎伤,在家里休养时,班组的同事不约而同,纷纷提着水果等营养品去看望,使刘高工感动不已,深感班组的温暖。像这样的例子在研究组举不胜举。女同志生了小孩,大家带着营养品和奶粉去看看;同事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小组同事主动上门去祝贺和慰问。在工作上,更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个萤火虫只能亮一点,11颗萤火虫才能亮一片,大家的智慧都闪烁,才能开辟和照亮华中药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华中药业也正是有了像这样一大批员工,才有了企业今日的快速崛起,有了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而今,维生素B1研究组全体技术人员在十七大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622”战略(即,六年分两步走翻两番,简称“622”发展战略)的牵引下,紧紧围绕2008年公司的发展目标,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提升维生素B1合成率、开发维生素B1衍生产品苯磷硫胺等工作上下功夫,锐意进取,自主创新,为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建设一流华中药业再建一功。

(作者:万吉 明涛 陈琴)

注:1、此稿已经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两次修改和审核,文中事实准确无误。
2、万吉、明涛是中国兵器报记者;陈琴是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宣传干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闪烁在试验室的智慧之光____ ——记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维生素B1合成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