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8-20 08:58:52

【写作课--854】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6)

蒋剑翔

  11.抑扬顿挫法

  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旋律,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中国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先说任丘“地面上燃料奇缺”,显然是抑。后说“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显然是扬。先抑后扬,一抑一扬,“任丘油田”就是在这种抑扬顿挫中受到了人们的瞩目。

  新华社1959年11月30日发自莫斯科的一条关于美国奥运会举重冠军保尔·安德森的稿件,可以看作是先扬后抑导语的经典之作。导语如下:

  据《苏联体育报》报道:美国的多次重量级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1956年奥运会冠军保尔·安德森已经沦为夜总会老板的无情榨取的对象。

  这条电讯稿的标题就叫《昔日举重冠军扬名全球,如今酒店小丑卖命糊口》,标题和导语一样,都是先扬后抑,读后使人扼腕叹息。

  12.特写镜头法

  拍电影离不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特别吸引人。导语写作也可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或截取有特点的片断、情节,一开始就先声夺人,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感人极了。这则导语绘声绘色地写道: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多好的老师!通过这个“送棉大衣”的特写镜头,我们足以认识和接受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今天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50万各族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知道,这是国庆50周年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均采用的新华社重要通稿的导语。这个并列式结构的导语,所并列的恰恰是一个个庄严、感人的重大场面,尽管写得很平实,但一个个画面还是从文字中凸现了出来。(未完待续)


  (作者为湖南省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8-20 08:59:09

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54】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