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8-22 11:44:04

【写作课--858】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9)

蒋剑翔

  17.拉近时间法

  新闻最讲究的是时效性。时效性对记者的要求很高。由于人的精力和条件的限制,有时确实很难做到,但“很难做到”不等于做不到。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还是能够想出办法使“旧”闻翻“新”的。这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新华社电讯稿《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受到了人力车工人的欢迎。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新华社驻地记者当时可能并没有很在意这一件事。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突然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

  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显然,这条“今日新闻”是过去被耽误了的“旧闻”翻“新”,是采写者有意“等”出来的。由于有了鲜活的“今天”,发霉的“不久前”“日前”终于没了踪影。这就是聪明记者的高明之处。

  拉近时间,能用“今天”就别写“昨天”,这就叫“新闻”。

  18.提问作答法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新闻的一大功能。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

  6月9日到12日8时至8时30分,记者到中央国家机关8个部委门前作了一番观察,发现各部委迟到人数最多的竟有371人,最少的也有124人。

  难怪一位外地来京的同志说:“如果你早上8点准时到中央一些部委办事,保准办不成!”

  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这条消息当时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消息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假若平铺直叙地写来“×日×分据记者观察,一些中央国家机关上班迟到现象严重……”读者就绝不会这么关注。

  《江陵报》是湖北的一个县级小报,1980年因为发了一个关于“屈原故里”的提问式消息,其作品被荣幸地收进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新闻选》一书。这篇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屈原出生在哪里?人们一般认为在湖北秭归。郭沫若1965年就曾给秭归题词“屈原故里”。然而,湖北江陵县志编研工作者经过4年考证,最近得出结论:屈原故里属江陵。

  小报提出新问题,挑战大人物(郭沫若),难怪这条消息会被专家、学者看好。(未完待续)

  (作者为湖南省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8-22 11:44:32

 拉近时间,能用“今天”就别写“昨天”,这就叫“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58】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