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8-23 08:10:27

【写作课--859】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0)

蒋剑翔

  19.有意重复法

  重复可以产生旋律,重复可以产生美感。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导语相反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这是一条信息量很大的导语,除“85秒”表达的是同一信息外,其余三句,每句都是一条信息。然而,在这些信息当中,唯有“85秒”这个纪录,让人震惊。因为这是当今两大拳王之间的较量,85秒钟获胜,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正因为如此,聪明的编辑在处理这条稿件时,特意重复使用了三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水!水!水!”西双版纳的傣家人,在欢呼声中迎来了傣历的新年。

  《人民日报》发表的《欢腾的西双版纳》,导语极其简洁,但却重复使用了三个“水”字,一下子就使五彩缤纷的“泼水节”现场跃然纸上。

  20.化整为零法

  人有阅读习惯,文有审美要求。虽说目前还没有一本教科书硬性规定一篇新闻导语只能写多少字,但拉拉杂杂、黑糊糊一大片的导语肯定不受读者欢迎。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

  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1976年12月29日,粉碎“四人帮”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江拖”又大上了》的消息,导语结构别具一格:

  请看江西拖拉机厂今年1月到12月在“四人帮”干扰、破坏时和打倒“四人帮”后的生产状况:

  1月份:400台拖拉机。

  2月上半月:50台。

  2月下半月至10月上半月:1台未生产。

  10月下半月:50台。

  11月份:400台。

  12月份:已经生产606台。

  这是一笔政治账。它说明“四人帮”的黑手插到哪里,哪里的革命和生产就遭到破坏。它说明粉碎“四人帮”这场伟大革命,清除了破坏生产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大祸害,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迸发出来,必然会出现大干快上的新局面。

  仅仅就结构而言,一个导语由八个小自然段组成,这确实不多见,但这又确实好读,干脆、利落,不给人以零散的感觉。倘若八段文字全部挤在一个段落里,那这导语就没法读了。(续完)


  (作者为湖南省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8-23 08:10:53

人有阅读习惯,文有审美要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59】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