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象流量的密码
2021年,“野象群集体北迁”,引发“全民观象”潮,各类媒体的连续追踪报道,生动展现了大象的萌态。时隔一周年,在滇举办“大象国际传播论坛”,聚焦云南国际传播现象产生与渠道建设,通过讨论交流,意在对这一事件的传播经验和启示作总结提升。大象带来的流量似在持续。大象之所以能聚焦如此之多的关注,是因为它启动了人们心中的好奇心,剥开了话题的多个维度。首先,人们一开始关注野象北迁,是源于对野生动物集体迁徙的好奇。为了减少人象冲突事件发生,做好亚洲象肇事防范与应急工作,采用先进数字媒介技术跟踪采集野象群活动讯息,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场有趣的直播,人们看到大象躺平睡觉的萌态,小象喝醉了的步履蹒跚,感受到不同于纪录片的另一种真实。
而后,报道逐步拓展,公众开始了解野生亚洲象的生活习性等信息;大象一路蹭吃农民地里的农作物,对沿途一些设施“搞破坏”,话题又进而延伸到人象关系如何和谐发展的讨论层面,包括人员安全、理赔问题等。议题的拓展,信息的裂变传播,让公众视角深入到生态文明层面——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关注生态环境的质量。8月12日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普洱、西双版纳等地还为亚洲象开设了“大象食堂”,以实际行动为动物的生存与保护作出探索与创新,从知到行,说明在社会层面,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在提升。
另一方面,因为“野象群集体北迁”而兴起的网络直播问题也引发了一波讨论。有个人或组织通过直播追寻大象足迹,特别是“网络主播吃象群吃剩的菠萝”等事件,哗众取宠的行为,引发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彩云网评发表了评论文章《大象来了,耍猴的也来啦!》,针对主播吃播象群吃剩的菠萝等行为,鲜明表达“不仅吃相难看!而且本质更难看!”有效回应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一些评论更指出了“娱乐化倾向的信息传播,可能冲淡公众对相关物种现实危险性的认知与预期”,以严肃的表达引导理性回归。
“野象群集体北迁”衍生出来的各个话题,实现了对信息的深度挖掘、深入议论、理性思考。媒体的报道、公众的聚焦亦说明,关注态度从好奇向责任转变,焦点从大象向生态迁移,甚至更广层面拓展,大象流量还在持续的密码,应该在于:这一具有特殊性的事件所蕴含的共同价值得以彰显,在公众目光聚焦之处,一些价值取向也进一步明晰,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不该做;传播立场,讲好故事,什么方式值得借鉴,什么需要反思。
在连续的追问、讨论和思考中达成的共识,正是这波流量的价值所在。(朱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