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861】追求“别出心裁”,体现“善解人意”
袁建达记者学识、修养、思考的程度,决定了提问的水平。
有的记者提问经过反复思考、仔细斟酌,问题准确得体,能够从对方得到许多信息资源。
有的记者层层剥笋,步步推进,掏出很多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还有的记者追求“别出心裁”,出色出彩,水平更高一筹。
别出心裁并非没有底线,而是追求新意,追求新角度,追求别人没有想到或者来不及想到的问题。
西藏军区有一位女军医,名叫汪瑞。记者通过采访,写出了这位女军医献身边防,为军人服务的先进事迹。文章送到我手里,感觉写得面面俱到,文字生动,层次清楚,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读了几遍,又感觉似乎欠缺什么。正巧,那天军区宣传部的负责人到北京,与我们商量如何报道好汪瑞的事迹。我就与他们闲聊,问了一个一个的问题,几乎都是不起眼的小问题。比如汪瑞的丈夫是干什么的,汪瑞的孩子多大了等等,几乎是大妈们聊天的话题。就在此时,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汪瑞有一个孩子,非常疼爱;丈夫也在边疆服役,两人上山下山从不乘坐同一辆车……后来,我让记者在通讯中加上了一段话:“汪瑞和她的丈夫都在边疆工作,两人经常一起上下山,但是从不同乘一辆车。为什么?山路凶险,假如万一出事,也要给孩子留下一个亲人。”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读者的反映是:看了后面这段话,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下来。
善解人意也是记者提问题的一种态度。记者理解对方的心情,尊重对方的习惯,体谅对方的难处等等,被采访人就会对记者产生好感,从而跟记者掏心窝子,说心里话。人民日报一位记者采访山里的一名基层干部,他事先了解到该基层干部爱吸烟,于是买好了烟去找他。一见面,对方沉默寡言,问十句回答一句。记者找了个借口,与他聊烟的产地、口味。聊着聊着,话就多起来了,最后到了无话不谈的境地。记者收获了宝贵的新闻素材,回到北京,连夜挥笔,文章一气呵成,十分精彩。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记者理解对方的心情,尊重对方的习惯,体谅对方的难处等等,被采访人就会对记者产生好感,从而跟记者掏心窝子,说心里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