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东:玉米煎饼的陪伴
秋风瑟瑟,玉米秸秆上挂载的玉米,像个个荷枪实弹的战士,守护着村庄。秋风阵阵,玉米着实喜欢每年与人相处的这段时光,锤炼五六百年磨合,被风儿吹干催熟的旅程,早就培植了一种不见就怀念、相见即相恋的基因。脱离母体,玉米成熟的标志。于是,才有了玉米从秸秆上下架,进而上市,也才有了玉米煎饼的一次来路今世的神游。
近几年,年过半百的我,由于血糖忽高忽低,只能从一张张玉米煎饼里寻觅自我缓释。这时我记起离家到矿做工时奶奶说的话:到了矿上,天天吃白面馍,就捞不着吃煎饼啦。我不以为然,反以跳出农门、拿着饭票打饭而自豪。
古语说,好吃不撂筷。在矿山这些年,企业形势好,个人收入水涨船高,喝啥买啥,吃啥做啥,加上一些世事交往,不忌口,少游走,意念中好像只有脑满囊肥才有面子,几年下来,却是打下了这样一个身体底子。那时,不是确实馋得慌,绝 对不招惹粗粮特别是玉米煎饼的。
原来在农村,自家种植,秋收了,即可吃到新鲜玉米。母亲摊下一张张煎饼,够一家人吃好几天。现在,玉米煎饼的主要来源,一是自己和妻子到集市上购买;二是本家大姐从矿务局的一家煎饼店、亲家从淄川老家买了带回来。多种类的煎饼,塌煎饼可以馏着吃,也可以做成菜煎饼,就是将炒好的蔬菜,以三角煎饼包裹,熥至黄濑濑,尽显美味。再就是吃五谷杂粮煎饼。
视玉米煎饼为饭食首要选项,来自迫切需要改善身体状况的自省。一段时间以来,与好友小聚,我也会不自觉地要上一张一张的煎饼,用来卷河虾卷小葱卷咸鱼,似乎,没有了它的陪伴,生活食之无味了。
认识玉米煎饼的来世今生,它没有随着时光游走慢慢老去,反倒回归生活成了主角。而被摊煎饼岁月熬得老了的,只有我那丝丝白发爬满头的母亲。
在老家那些时日,一直钟情玉米煎饼。在本村就读,箩筐里的一张煎饼,便是做作业前对肚囊的铺垫,耳旁一定是奶奶“慢点吃,别噎着”的叮嘱在回响。
到镇上念初中读高中,开始住校,带饭成了必备项。每逢周末,忙完家务,母亲弄好糊子,支上鏊子,得备一周的煎饼。当然,这些糊子,主要靠两个弟弟放学后或早起,将母亲一勺一勺倒入瞪大眼睛的两只磨眼里泡好的玉米粒,从石磨推出来的。周五下午回家,一张张叠好的煎饼整齐地放在包袱里,母亲特意切上疙瘩咸菜丝装入玻璃瓶,滴上几滴香油……回到学校,老家在山上居住的同学包里盛的是玉米面窝头,吃起来难以下咽,放久了硬得像石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他的家人为什么不做成煎饼?好带又好吃!
一张张煎饼舒展开,我有个习惯就是煎饼卷点啥,吃起来才香,哪怕卷咸菜丝儿。即使到了现在,“恶习”难改,引得岳母“数落”。
玉米上市,颗粒饱满,脱掉外套,它们融洽地列队站好,互为黏连,一幅不想离家的画面。抓住机会,我尽情享用。摘干软须,留着泡水,据说对降糖有效。洗净后的玉米,露出白胖鲜嫩的肌体,食欲大增,煮上一锅,存入冰箱细品慢用。
有时,将颗粒脱离母体,然后豆浆机、破壁机伺候,打上一锅香喷喷的玉米糊,但是不可多喝常喝,稀饭越稀对血糖影响越大,我是听朋友说的。这天,买来几个身子鼓胀的玉米,我负责脱粒,妻子忙着切地瓜,玉米面粥熬了一锅,过了一把往事回流的瘾。
这么些年,玉米煎饼在为我服务,我和它成了要好伙伴。吃着它,母亲摊下一张一张煎饼的镜头浮现眼前,我背起成包煎饼,跋涉上学的影像会重现,邻家为我搭配高粱煎饼的事儿沾满回忆的空间……这一再提醒我:不能忘本!不仅仅因为自己的身体。
从农村出来的矿山人,即使在矿上几十年,也不会忘记一张一张的玉米煎饼香味,更会不时地想起有玉米煎饼陪伴的岁岁年年。 秋风阵阵,玉米着实喜欢每年与人相处的这段时光,锤炼五六百年磨合,被风儿吹干催熟的旅程,早就培植了一种不见就怀念、相见即相恋的基因。 玉米上市,颗粒饱满,脱掉外套,它们融洽地列队站好,互为黏连,一幅不想离家的画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