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书香常伴》
书香常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便是读书的妙处。而且我认为书有奇“香”,闲暇之余翻阅那些字张书籍,就如同走进了另一个新的世界。
现在人们物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读书的花样也变得多起来,电子书、语音播放、听书等等不胜枚举,但我还是喜欢老一辈人的读书模式,喜欢读纸质的书。我的床头有一个流动的书桌,常摞着一堆书,古今中外的都有,小说、杂文、诗歌、天文、哲学等等五花八门。睡前往往随手捏来一本就读,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读书计划。但常看的如四大名著这些,一年四季就总放在床头,其中翻得最多的要数《三国》和《红楼梦》。
近两年,很钟情于中国的古典文学。少时,我看古典小说还只顾热闹,如今回头再读就另生出别样的风味了。小时候读《三国》时,觉得诸葛亮神的不得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会“借东风”,简直是无所不通,神一般的存在了。现在再读,敬佩之情不减当年,但竟也生出悲憾之感,历史长河滚滚,汉数已尽,大势已去,怎可一人做到力挽狂澜?反倒是读着读着对周瑜生出更多兴趣来。公瑾怀揽小乔:“大丈夫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以。”阅完此言,我不禁反问,这样通透之人,怎能是度量狭小之辈?于是,我便遍查资料,终于一个真实的周瑜开始涌现出来。人们只知“既生亮,何生瑜”,却不知下句为“君未归孤何安”。原来,周瑜致死都想邀请诸葛亮来东吴与他一起效力孙权......可演义终究是演义,它只取了上句,这一“演”就让世人误解了周瑜近两千年,殊不知他可是千古名将。
还有《红楼梦》就更是难离手了,多少人看过都成了红迷。这里的人物太鲜活了,鲜活到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来到了人间,领受着世间的百态人生,真真假假地活了一遍。我每每读一次就感慨一次,读一次彷佛就又悟到一层,每一次读完,都会颠覆前一次的认知,每一次读完又都在新的认知中继续补充。一世如宝玉,一世又如黛玉,偶尔又读明白了宝钗的心机,有时瞬间又阅明了晴雯的心思......真真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甄”家、“贾”家,真真假假,实实脑洞大开之作。以前不喜黛玉梨花带雨的哭哭啼啼,现在却是对她的至真至情的纯粹向往不已,她既是来还前世的雨露,此生便舍了一生的眼泪给他,眼泪没了,她也就走了。而我浸在红楼书本里几年,到如今才体会出她这样的人物的珍贵来。爱惜一个人,应该就是能深深地看见真实的对方,这便为真正的知己。对于宝玉、黛玉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
看,果然是不读书无以明是非,不读书无以解生活,不读书无以思学问,不读书无以慰人生。现在看,不论是真实的孔明还是神话了的诸葛,不论是不能容人的公瑾还是历史七十二名将之一的周瑜,不论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还是衔通灵宝玉的二爷,不论是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还是潇湘馆里的颦儿,我依旧感慨,那几页纸里其实也藏尽我们自己的身影,道尽的亦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放下书本,我常常在想,书其实本身何谈有“香”,若要细论其香,最该是其能伴我们成长,教我们辨识,理我们生活。我们浸染其中,那些文字都是秉承以理以事教诲,让我们懂得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得理平生。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历史会反复重复着它的规律,学以明志,我们要珍惜书香常伴的时光,让读书来润泽心灵,抚出一生的清香懿馨。 珍惜书香常伴的时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