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876】苗雨时:论散文诗
中国现代散文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物。它的首倡者是刘半农。他在1917年5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倡导“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并第一次介绍英国有“不限音节不限押韵之散文诗”,他把散文诗当作新诗的一种形式。但散文诗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是有过一番争论的。有人固执“不韵则非诗”的传统观念。为了使散文诗从理论上占住脚,1920年前后,康白情、郑振铎、滕固等人在报刊上相继发表文章,他们的观点和刘半农一致,认为散文诗是诗。因为诗的本质在于诗的情趣和想象,而不在于外在形式。没有诗的本质,有韵也不是诗,有诗的本质,无韵也是诗。这场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了散文诗的创作。此后,在鲁迅、郭沫若等诗人和散文家的共同创造中,使散文诗从诗和散文中分化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日趋丰采多姿和成熟。现在,在诗与散文之间,它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令人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那么,散文诗的属性是什么呢?
从散文诗生成的过程来看,有的是诗的一种,有的是散文的一种。它实际上是诗与散文相交汇的产物。日本本毅树说过:“不可忘散文能够有今日之发展,有不少地方借用诗的工夫和技巧。同时,最近的诗也借用了散文的自由的特征,成功了霍得曼(Wntman)一般不能捉摸格调的诗形,更进——步产生了诗和散文的境界不能分别的散文诗。”可见,散文诗的形成是得力于诗和散文两个源头。它之于诗和散文,并不是诗和散文的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学品种。既象诗又不同于诗,既象散文又不同于散文,它就是它自己。散文诗和诗不同。虽然它们都是诗,都具有诗的本质,但由于形式上的差异性,也影响了它内质的形态。抒情诗摄取题材多用内视角,散文诗则除了内视角之外,还可以用外视角,这样它的领域相对比较广泛。诗表现生活要求集中,多以瞬间感受来凝聚内容,散文诗则不拘泥于此,它的感受可以较为舒展。诗歌形象的特点是虚幻性,它可以在想象中变形,散文诗则要实在得多,也有想象,但多为低度的。诗的艺术表现重暗示性和弹性,散文诗也用这些的手法,但含蓄而又明白。至于语言,散文诗远不及诗的精炼和富有音乐性,但却柔曼自然。
散文诗与散文,在形式上,虽然都是散形化文字,但由于表现内容的不同,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散文诗因为抒情的限制,它的题材范围不及散文广阔。散文诗重审美的个人表现,而散文则偏于实用的功能。散文诗多运用象征、隐喻等诗歌表现手法,散文则多为叙述和解释。而在语言上,散文不象散文诗那样洗炼、和谐和有韵律感。
散文诗是适应于某种内心状态表达的需要而出现的。正如波德莱尔所说:它以“几分柔和,几分坚硬”,“和谐于心灵的激情、梦幻的波涛和良心的惊厥”。“几分柔和,几分坚硬”,正是散文诗把诗的凝聚浓缩和散文的自由灵活交互补充,集诗美与散文美于一身所形成的散文诗的艺术特质。
例如,陈犀的《灯下》:
景泰蓝的纱质灯罩。
灯罩透出淡蓝的光圈,微微颤动着,把我所居住的小屋,染成一片朦胧的海;这时,我正在观看窗外的波光浪影,海,却骤然地扑了进来!
清凉的海水浸泡着我,好象我已不是用嘴呵气,而是用腮;带着土腥味的水草缠着我,紫菜、海参,随手可摘;红珊瑚、白珊瑚,玲珑剔透;鲥鱼,在我脚边游去游来……
我,发现我已不复存在!
我是在鼓鳍寻诗,畅游心海……
这篇散文诗,是写作者独坐灯下,面对蓝色灯罩发生的蓝色光晕,仿佛窗外的大海也涌入屋中,于是他进入了----一种幻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静观万象,海中的各种动植物如在镜中,它们“随手可摘”,“玲珑剔透”,呈现着悠然自得的生命,而诗人也在神与物游中,与大海融而为一,物我两忘,他的心就在这种境界中寻觅着关于海的诗。显然,这首散文诗写的是诗人的“梦幻的波涛”,然而,这里的想象是适度的,它不象抒情诗那样夸张和变形,而是以平实的具体的幻象作用于人们的知觉。所以它有“几分柔和”,又有“几分坚硬”,柔和的是了无挂碍、自由自得的心态,坚硬的是散文式的写实的艺术表达。而它的语言,没有韵律铿锵的诗句,但在轻曼舒放、婉转有致的抒写中,也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我国现代散文诗在不断发展中,探索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似乎不能说它已经定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里,出现过对话体、独白体、速写体、杂感体、寓言体、童话体等等形式,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寓意、冥想梦幻、格言哲理诸种类型较为发达,朴素、绮丽、柔美、刚健、清新、深沉、显豁、幽邃……等各种风格异彩纷呈,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由于散文诗是在诗与散文融合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所以它从诗和散文那里获得了“杂交”优势,而这并不会泯灭它的艺术个性,相反,倒可以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丰富和扩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作为—个散文诗作家,应该具有诗和散文两方面的艺术造诣,在创作中把握散文诗的个性和艺术规律,运用自由想象的构思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深有感触的题材,把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一个意会加以熔铸和升华,或描述,或象征,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把诗美和散文美凝聚为独具一格的散文诗美。散文诗是一个新的文学品种,它还缺乏长时期的审美积淀,所以要求作家在写作实践中,大胆创造,勇于出新,探索各种形式、各种手法,以使其进——步发展。随着人们的共同努力,散文诗必将以其独特的姿态更好地自立于文学之林,而放射出奇异的光采! 原载《散文诗世界》 《坐在三月的雨滴里》
作者 苏首飞《荷池文学》主编
三月的雨,是我的坐骑。
缠绵悱恻的雨,坐在三月里呜咽。
三月里流浪的风,载不动一滴雨沉重的叹息。
燕尾,那把灵巧的轻剪,剪不断雨帘,剪不断三月的帷幕。
心堤上的垂柳,用它青翠的柔发,掩盖着一些残缺的记忆。
坐在三月的雨滴里,无一故乡的阳光遗漏到我潮湿的小屋。
在雨流浪的季节里,异乡的阳光,彻底死亡。
背对死亡的阳光,坐在雨滴里流浪,继续找寻一些在漂泊中残存的沉思。
也许,一些搁浅在冬季的故事,将会在有雨的三月里,萌芽,生长。
骑着雨滴,打开一扇在冬季里尘封的心扉。
让雨晶莹的泪滴,涤荡心坎里淤积的忧伤。
让三月的风,抚平心灵的褶皱。 如何写好散文诗,一些散文诗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既要懂得写诗,又要懂得写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都要了解和掌握。诗的音节、对仗、格律和诗的凝练,诗的情绪、诗的跳跃节奏、诗的凝聚概括,这些都是散文诗本身形式所必须的。
2、还要谙练散文的抒情和议论,散文诗的文体。大概可分为:哲理(寓言)体、抒情体、叙述体。以上三种文体有时是互相交替的,哲理、抒情、叙事溶为一体也常见。
3、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要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行最优质的典型的题材选取。
4、散文诗的结构。散文诗的结构是最严谨的,形散神聚。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
5、散文诗的语言和思想情感。散文诗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是语言艺术,而且是要求更严、标准更高的语言艺术。是一个如何写好散文诗的根本性问题,要从复杂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新生的美好事物,获得尖锐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深刻的情感,才能在主题思想酝酿、艺术表现手法、言语文字运用上得心应手。 如何写好散文诗,一些散文诗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1、既要懂得写诗,又要懂得写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都要了解和掌握。诗的音节、对仗、格律和诗的凝练,诗的情绪、诗的跳跃节奏、诗的凝聚概括,这些都是散文诗本身形式所必须的。2、还要谙练散文的抒情和议论,散文诗的文体。大概可分为:哲理(寓言)体、抒情体、叙述体。以上三种文体有时是互相交替的,哲理、抒情、叙事溶为一体也常见。3、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要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行最 优质的典型的题材选取。4、散文诗的结构。散文诗的结构是最严谨的,形散神聚。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5、散文诗的语言和思想情感。散文诗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是语言艺术,而且是要求更严、标准更高的语言艺术。是一个如何写好散文诗的根本性问题,要从复杂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新生的美好事物,获得尖锐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深刻的情感,才能在主题思想酝酿、艺术表现手法、言语文字运用上得心应手。 集诗美与散文美于一身所形成的散文诗的艺术特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