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9-6 08:44:38

【写作课--880】​新闻写作不能“大写意”

原创 刘国昌

在新闻报道中,有的稿子写得过于笼统,一些段落写得不切确、不具体;还有的随意发挥、笔下生花,让人看了有一种隔膜之感。

有人将之戏称为“大写意”稿子,并呼吁:新闻写作不能“大写意”。

笔者赞成这种意见,新闻写作确实不能“大写意”。

一、“大写意”稿子都有哪些表现?

先看一个事例:

有位年轻记者采写时任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其中有一段写道:

范总态度和蔼,温文尔雅,没有一点大报总编辑的架子。他与我们谈自己的新闻情怀说“当记者还没当够”。这时他站起来望着窗外,回过头来继续说……

范敬宜看了这稿子很不满意,他说,“态度和蔼”,这话还可以,我历来对人以礼相待。可说我“温文尔雅”,不大对劲了,我就是一个土包子嘛!特别是这句话:“这时他站起来望着窗外,回过头来继续说……”当时我没有这个动作啊!与人谈话还望着窗外,这简直是杜撰嘛!

年轻记者本想美化一下范总,没曾想却受到了范总的严厉批评。

范总为何严厉批评这种毛病呢?原因很简单,新闻报道来不得一点虚假的成分,必须一是一、二是二,不能缩小也不能夸大,更不能“写意”。

遗憾的是,在一些记者的稿子里这种“写意”的毛病不少,值得人们警醒。

这些毛病是:

1、写的过于笼统

有的写人的外貌:“他的个子很高”;写居住情况,只写了一句:“他们住的房间很小”。

其实,在这些地方完全可以写实、写具体:“他是一个一米八高的个子”;“他们的房子很小,从厨房到到卧室3步,从卧室到卫生间也是3步”。

2、写的很虚、不切确

叙事时,有的写道:“大概是从大前年开始,这个村开始脱贫了”、“因为家里穷,他好像只上到初中就退学了”……

诸如此类的写法,写得很虚,把一些本应确切的内容写得不确切了。

3、不恰当的描写

写人、状物需要描写,可有的描写不恰当。如“跳广场舞的老大妈们笑得跟花儿一样”、“这小伙子身体真棒,跟铁柱似的”、“李老头走路真快,三步两脚就到了田里”等等。

二、为何不能搞“大写意”?

新闻写作为什么不能“大写意”呢?

简言之,新闻稿件的性质决定了不能“大写意”。

新闻稿件不是公文写作,也不是文艺作品。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据实写作,因而严格要求准确、真实,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来写人、述事、状物。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但表现形式却是“主观报道”,即由记者来写稿进行报道。然需要认清一点的是,这“主观报道”并不是记者“随意而写”,而是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来写作。这里不允许“合理想象”、不允许“写意生花”,必须要据实写作。

也许有人会问,新闻写作中就一点不能有“情感投入和表达”吗?非也。强调据实写作并不拒绝记者的“情感投入和表达”,记者是充满激情的人,写稿时当然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和立场。

如何具体体现呢?在行文和标题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如:

整饰后的成都,真靓!

成千担倒进河里或下田作肥(肩题)

卷心菜好命苦啊!(主题)

小米上色,缺德!

水里流沙,糟心!

这恶人,下手太黑怎能饶!

伪科学泛滥岂能容!

上述几题,或赞叹,或同情,或谴责,或义愤,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十分鲜明,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

从上可以看出,“情感投入和表达”与“大写意”是两回事儿,不可混为一谈。

三、如何改掉“大写意”的毛病?

1、严格训练,发现毛病及时改正。

现在有些记者的稿子所以出现“大写意”的情况,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采访粗,二是笔力差。

为此要强化严格训练。采访是需要训练的,如何与人交谈?怎么提出问题?遇到不大爱说话的受访者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采访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这些只有经过训练,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那种简单地以为“采访就是我问你答”,采访时粗枝大叶的做法,务必要尽快改正。惟此才能采访到“真材实料”。

写作也是需要训练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了解写作的特点。就新闻写作而言,各种体裁如消息、特写、通讯、述评和言论等都应当掌握。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出路就是多写、多练,在“训练中学习,在训练中提高”。

据了解,一些企业的网站编辑部,经常搞这种“写作训练班”。如“消息写作训练”,组织10来个记者就同一材料分头写稿,然后请老师点评。老师就电头、导语、倒金字塔形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点评。优点充分肯定,毛病毫不留情指出,这样的讲解、训练,使大家有启发、有提高。

2、多读范文,提高精品意识。

学生写作文,要多读范文;学新闻写作也要多读范文。范文读多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精品意识。

新闻作品中的范文不少:

消息方面:如《雄狮百万勇猛渡江前进,南下江阴要塞北克安庆》、《火车飞驰过长江》、《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新农保将使农民“养老不犯愁”》、《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420公里会车,中国标准动车组激情“快闪”》等;

通讯方面:如《最可爱的人回来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大庆精神大庆人》、《“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有人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这话没错。但有些新闻作品就其写作品质来讲,一直闪烁着光芒。以上这些范文从新闻写作上看堪称经典,不仅报道了重大事件,从写作技巧上多有创新。多读这些范文,领会其中的奥妙,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结语
强调新闻写作不能“大写意”,是说要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来写作。这并不意味着写稿不能创新。相反,在坚持新闻写作要求的同时,要大力提倡写稿时不囿于死板的框框,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惟其如此,才能好稿不断线,持续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9-6 08:47:23

多读范文,提高精品意识。

草地兔 发表于 2022-9-6 09:26:09

这个观点深有感触,必须中规中矩的

ZX68 发表于 2022-9-11 23:42:27

在新闻报道中,有的稿子写得过于笼统,让人看了有一种隔膜之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80】​新闻写作不能“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