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9-8 07:54:12

【写作课--884】什么是意象?意象的实质与形态

第一节 意象

一、理论知识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角度。那么,什么是意象呢?让我们以诗为例来讨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 宏)

以上诗句中都有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风雨、落花、黄叶树)或事象(人独立、燕双飞、雨中、灯下),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不尽的意味。如“风雨”吹打,“落花”一片,美好的事物不能长留,隐隐约约传达出伤春惜春、“美人迟暮”的感叹。“黄叶树”本已接近凋残,偏又置于“雨中”;“白头人”本已衰老自怜,感叹岁月之流逝,何况又在“灯下”,更加凄然哀伤……“在诗歌艺术中,这种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如‘黄叶树’、‘白头人’等,就叫意象。”(陈植锷,1990)13

如果嫌这一概念不够纯粹和精练,那么更准确精练的总结,以笔者看来当属流沙河。流沙河罗列古今中外关于意象的论述加以分析比较,发现定义愈苛细漏洞也愈多,于是他返璞归真,把意象定义为——表意的象。他说这个定义在纵的方向上承续了中国古代的意象论,在横的方向上认同了西方现代的意象论。这里所说的“意”,可以是心意、情意、意思、意图、意义、意念、意向等,包括整个意识的活动和潜意识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象”,可以是显现在心中的意象(用于创作论),也可以是完成在作品中的意象(用于欣赏论)。

如果把“意象”放到整个文学活动流程中,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它的含义:物象——表象——意象——形象。“物象”即客观事物之实相,如黑板,长方形,扁平,黑色,如此等等。“表象”是客观实物不在自己眼前,但你脑子里留有它的影像,如你父母这会儿不在你眼前,但你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表象是艺术创作的素材,作家艺术家根据表意的需要对其加工,让它成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客观对应物即是意象。但这时还在作家脑子里,构思中,还没有表达出去,所以叫“意象”——意中之象,表意之象,意化之象。刘勰所说的“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这个意思。“形象”是作家把构思中的意象表达出去,成为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意象、形象,本来含义是不同的,但新时期以来,由于“意象”概念的“出口转内销”,国内文艺理论界对其近乎“崇拜”,将其含义大大地泛化了,所以既包括作家心中的“象”也包括作品中的“象”了。

(二)意象的实质:作家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作家为什么要创作?是因为心中有了一定的意念需要表达。怎么表达?——用“言”(语言),但“言”不尽“意”。“意”本身无形无相,无体无状,摸不着看不见,混沌一片,鲜活生动,朦胧模糊,千般复杂,万般变化……抽象的“言”怎么能穷尽它呢?!“言”不尽“意”改用“象”——“立象以尽意”,这就是“意象”。如上引诗句,作者要传达的“意”是多么丰富多么微妙细腻啊!用抽象的语言无论如何也说不清其中的微妙韵味,而一旦化为“意象”,则比较完满地传达出了那些微妙情意。所以诗人在创作时,总是要选取或创造最能传达内心情意的意象,意象经营成了艺术构思的一个中心任务。

那么,怎样经营或构思意象呢?原则是选取和“意”有相互契合、相互对应关系(用学术语言表述即“异质同构”)的“象”。中国古人注意到了客观外物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常常用外物象征人的内在精神。如孔夫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从松柏身上看到了人的某种崇高的品格,后人把这叫做“比德”之美。西方人也懂这一点。法国着名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就说过,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英国大诗人艾略特也说,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艾略特的话直截了当,道出了意象的实质。

(三)意象的表现形态

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读者要注意加以识别。

物象:《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得好漂亮啊,这个女子要出嫁了,要组织一个好家庭了)这是新婚典礼上唱给新娘的歌,这里的意象是物象——桃花,以桃花象征妙龄青春的女子。

情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一位守边士兵从前线回归故土时遇到的情景。意象在这首诗里表现为“情景”——“杨柳依依”和“雨雪菲菲”,分别与“留恋故土,依依不舍”和“天气恶劣,情绪悲哀”两种情感相对应。

场景:《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游览越王城故址,浮想联翩,看到古今对比,产生无限慨叹。这首诗的意象是两个场景:前三句是想象中昔日的热烈、繁华、煊赫,后一句是眼前之荒凉、衰颓、破败,两种场景相对比,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意味隐含其中。

意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读者熟悉的诗的意象表现为意境。整首诗的意境是一个意象(广义的意象)。

事象:《没有走的路》(罗·弗劳斯特),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树林里遇到两条路,他既想走这条又想走那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选择其中的一条而放弃另一条,结果导致一生遭遇不同,令人感慨万端——这首诗有没有意象?当然有,只不过其意象是个“故事”,即事象。作者在这里是运用象征手法谈人生,林中择路的“事象”其实就是人生选择的“客观对应物”。

总之,意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各不一样,但基本性质不变。欣赏作品时一定要善于识别不同意象,仔细体会其“对应”的意蕴是什么。

(四)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中的意象

以上主要以诗歌为例讲意象,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诗歌才有意象;事实上,意象是所有文学作品(甚至于可以泛化为整个艺术种类)共有的艺术元素。意象在各种文体的作品中广泛存在。如,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松树的风格》中的“松树”,《荔枝蜜》中的“小蜜蜂”,《海燕》中的“海燕”等,都是意象。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以及园中的景物、建筑、装饰、陈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等,都是意象,都有象征意味儿。戏剧中环境、布景、道具乃至剧名,如《雷雨》、《日出》、《原野》等,剧名本身就是意象。总之,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无处不在,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核心的艺术元素。

二、欣赏示例

(一)意象的情感信息

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

诗歌的辞藻(意象的载体)和日常语言不同,在它上面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审美意味儿。当我们读着这些辞藻时,从语感上马上就会唤起一幅意象,马上就会感觉到“象”中的诸多微妙。

如,西风与秋风,字面义都是秋天的风,但诗歌中更多用的是西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山花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娄山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虽然二者都有萧索、凄凉、伤感的意味,但西风似乎更强劲,更有力度。

“白日”当然是太阳,但它比“太阳”有味儿。“白日”有一种光芒万丈、灿烂辉 煌的气象。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绿窗”作为一种意象更有一种温馨感、亲切感,有一种诱人的家庭生活气氛。从“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中,均可体会出以上意味。

“板桥”即木桥,但古代诗歌中却只有“板桥”而绝少“木桥”。如“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等,仔细品味,“板”比“木”更有诗味,更有形象感,音节上也更响亮。

“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瞡。“菡萏”即荷花,二者所指名物相同,但在诗歌中出现给人的感受不同:“荷花”通俗写实,“菡萏”则比较古雅,给人一种高贵而疏远的感觉。“翠叶”即“绿叶”,但“绿叶”给人以浅俗的感觉,而“翠叶”给人以珍贵美好的感觉。

“夕阳”与“落日”语法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意象角度看给人的审美感受却很不相同:“夕阳”常常使人想到天边一抹火一样燃烧着的晚霞,它带给人的是温暖与和煦,如“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杜甫《晚晴》);展现给人的是一片鲜红,如“旋折荷花半歌舞,夕阳斜照满衣红”(费氏《宫词》)。“落日”使人联想起一片空旷、一片荒凉,如“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杜甫《禹庙》);勾起人们一缕乡思和离愁,如“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李白《登新平楼》)。总之,“夕阳”的色调为“暖”,“落日”的色调为“冷”。如此等等,意象的意味之妙,全凭欣赏者仔细吟咏品味才能辨出。

(二)意象的文化内涵

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某一意象就和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从此成为一种现成思路被诗人反复运用。于是,特定意象上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统的表象符号。对此,读者必须有相应的了解,解读出其中的文化蕴涵。

如,“折柳”、“折梅”、“南浦”、“长亭”、“游子”、“故人”、“落叶”、“孤帆”、“浮云”、“落日”、“朝”、“暮”、“秋”、“雁”、“月”等常见意象,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现成符号,人们一看见这些意象,就很容易勾起相应感情。

在诗经中,鸟类意象常与男婚女嫁相关,成为男女婚恋的意象符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是以水鸟雎鸠起兴;“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是以鸠来同热恋中的少女作比;“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召南·鹊巢》),以鹊鸠两种鸟既比又兴,描写出嫁、迎亲的热烈场面。

在古代诗歌中,像这类代表了人类的共同感情和习惯思路,能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比比皆是,欣赏古代作品时不可不察。

(三)意象组合的“味外之旨”

意象常常并不孤立地在作品中出现,而是相互拼接组合,共同完成“意”的传达。诗歌中每个意象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意味,而当它们通过不同手段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新的意味,产生如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以,欣赏诗歌就要善于看出意象的组合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信息。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中有两句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中所写,景非一时,物非一地,但两个画面一组接,便产生了两个画面之外的第三个意义:远游之人与故土之亲人相思,主人公分居两地的无限乡思,溢于言外。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相同或相近的意象经过不同作家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意味。如以“白骨”代死人,是汉魏隋唐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但分别出现于下列三种组合中,其“味外之旨”就不同。曹操的《蒿里行》用“白骨露于野”与“千里无鸡鸣”相组合,渲染出因战乱而造成的荒凉景象;杜甫在《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用“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相并置,暴露了贫富不均的强烈对比;陈陶在《陇西行》中用“可怜无定河边骨”与“犹是春闺梦里人”相接,沉痛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以上所举例都是诗歌中的意象,因篇幅所限,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等叙事文体中的意象就不再列举,读者阅读时留心识别就是了。

dongzi 发表于 2022-9-8 07:55:30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读者熟悉的诗的意象表现为意境。整首诗的意境是一个意象(广义的意象)。

ZX68 发表于 2022-9-12 00:19:36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核心的艺术元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84】什么是意象?意象的实质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