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9-13 08:28:24

【写作课--891】人物专访“专”在何处?

原创 姚赣南

人物专访是在报道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品种。要写好人物专访,必须突出一个“专”字。

“专”字的含义,从字面上说,指的是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人物专访就是记者专门、专一地对新闻人物采访。这种采访形式是以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为主,在对话中插入有关背景材料和现场气氛,显示双方均想表达的思想。

人物专访这种报道形式由于具有简捷明了、单刀直入、现场感强的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尤其是视频采访,用得最多。

在新冠疫情期间,媒体上经常会报道对卫生专家、医生、护士、志愿者的专访。在社会活动中,对政府官员、科学家、教师、航天员、运动员、演员的专访也不少。对一些普通劳动者也有专访。

“专”在专题性

人物专访的“专”,首先要具有专题性。即采访对象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有专门的看法和研究。记者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而不是从出生一直写到入学、毕业、工作、退休。

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去采访这个人?”“他的哪些事迹和思想值得报道?”当了解到采访对象的专长时,就可以列出采访提纲了。

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何专访钟南山、张文宏、张伯礼、李兰娟等人物的报道受欢迎?就是因为专题性强,广大群众关心。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解放日报记者先后专访了孔东梅和毛新宇,发表了《我心中的外公》《听毛新宇说爷爷》独家专访,专题性、针对性都很强。

带着专题性去采访,就不会走偏,就会问题比较集中,采访时间比较节省,效果较好。

“专”在新闻性

人物专访的“专”,还应表现在具有新闻性。即采访的这个人与当前的新闻事件有关,发生的故事不能太陈旧,要多写新事迹、新成绩、新亮点,写出时代特征。

比如,采访救落水儿童的勇士,这个落水儿童应当是新闻事件,才会引出有人去救。又比如,采访奥运会冠军,是他刚刚获得金牌,才去采访传。如果缺少了新闻性的“专”,只是随便聊聊旧事,泛泛而谈,访问记常常会写成一篇回忆录。

在“神九”乘组升空 前夕,《航天员》杂志等媒体对景海鹏等3位航天员进行了采访。在航天任务胜利完成后,《航天员》杂志又于第一时间对3位英雄进行独家专访,写出了航天员面对重大任务时的平和与自信,同时也透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与感受。这些采访的时间节点都与新闻的发生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记者对新闻时效性的把握。

“专”在抓特点

人物专访的“专”,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田流说:“譬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他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些老模范,事迹更多,我们总不能把他的事迹都写进去呀……我们应该研究这位劳动模范和别的劳动模范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找出这个‘不同’来。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的本质的材料、事迹,就站到前列来了。”这一段话确实是经验之谈,只有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才能写好专访。

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过一篇人物专访《于光远:90岁想当博客》。这篇专访总共才两千字,不可能洋洋洒洒地写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多方面成就,而是抓住于光远老人“赶时髦”“大玩学家”“写小说”“写散文”“考虑当博客”等特点,写出了于老的乐观、豁达人生。

抓住人物性格、语言、动作、事迹、思想的主要特点来写专访,就能把人写活,写得逼真,写得生动。

“专”在独 创性

人物专访的“专”,还表现在取材和写法上要有独 创性。

新闻人物常常是所处的各种矛盾冲突中的人物。这些矛盾冲突有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有的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的是人物自身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写专访,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在写作中要破除既定的框框、模式。比如,写先进人物一定得写带病坚持工作,写劳动模范常常是节假日不休息,总是加班,甚至妻子临产父母有病也不照顾,等等。一味地唱高调、贴标签只会适得其反。

真实、朴实、不虚构的语言文字才是最可贵的,才是最能感动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

小结:人物专访的“专”,专在专题性、新闻性、有特点、独 创性,而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dongzi 发表于 2022-9-13 08:29:25

“专”在抓特点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2-9-13 20:08:5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91】人物专访“专”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