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9-15 08:27:20

【写作课--895】什么是背景?背景的构成因素

来源  211写作课堂 背景

一、理论知识

什么是背景?简单说,就是叙事性作品中故事发生所在的时空范围。

叙事性作品的中心任务是叙事写人,这个“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这些对人物的活动、对故事的进展关系极大,正是这些为人物的活动和故事的进展提供了舞台,提供了依据,也提供了某种客观规定性。而这些,就是所谓“背景”,我国文艺理论教材中一般又叫做“环境”,它是叙事作品题材构成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一。正因为如此,作家在创作时一般都很注重背景的营构和描绘,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很注意对背景的把握和研究。

(一)背景的构成因素

具体作品中,背景的构成比较复杂,粗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具体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具体背景即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小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人物间具体的人际关系。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大观园,《高老头》中的伏盖公寓,《老井》(郑义)中的老井村,《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祝福》中的鲁镇。更具体的是“某一天夜晚”,“在小河边”……具体背景与人物活动有直接关系,一般作品都有直接的叙述和描绘,可以在作品中直接看到。

社会历史背景(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大环境”)指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环境,也包括特定的文化氛围,如风俗、人情、习惯、民族心理等。这是大范围的“背景”。正是这种大范围的时空背景,决定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制约着人们生存活动的大致走向。社会历史背景在作品中有时有明确而简略的交待,如“某朝某代”,“‘文化大革命’中”,“改革开放以来”等;有的交待并不清楚,如《红楼梦》,但读者也能看出来属于封建末世。

(二)背景的作用

对于文艺作品,背景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背景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主题思想的表现关系极大;

(2)背景可以有效地烘托、暗示人物性格;

(3)背景描写还能有效地渲染出特定的气氛,传达出特定的情绪情感内涵;

(4)情节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背景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几点必要的补充

有了以上基础,还需要做以下几点补充。

(1)有的作品,背景是固定不变的,而更多的作品中,背景是不断地变化和转移的。

(2)写实性较强的作品,比较强调背景的确定性、真实性,而寓意性较强的作品,往往并不强调这些,而好像是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

(3)有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对社会环境,一般都有明显的文字加以描绘和交代(如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作品),而有的作品常常把背景描写融汇于故事情节之中(如《红楼梦》)。

二、欣赏示例

(一)背景与主题思想

背景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主题思想的表现关系极大。某些特定的时间、空间具有特定的意义,作家艺术家特别注意选择这类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和空间。

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故事发生于最后一堂法文课上。这堂课的大背景是普鲁士军打败了法国,在占领区强制推行文化奴役政策,强行剥夺了法国人包括法国小学生学习本国语言的权利,改为一律学德语。这对于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法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了,在这堂课上,教师、学生乃至于自动涌来听课的村民,都极为激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小法朗士也被一种悲壮庄严的感情所控制,对本国语言表现出强烈的留恋,痛悔过去没有好好学习它。《最后一课》集中表现了法国人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课”,漫长历史中极短暂的一瞬间,但在特殊情况下,它却熔铸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最后一课”,让人一听就感到了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就会唤起深沉的亡国之痛和爱国感情。可以肯定,换一个时间就很难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效果。

再如都德同是反映普法战争的短篇小说《打完这盘台球》,写一位法军元帅打台球上瘾成癖,一旦玩起来便如醉如痴,天塌下来也不顾。他又一次打台球了,时间是在敌人进攻法军阵地之际。前线将士忍饥挨冻,严阵以待,只等元帅一声令下便发起冲锋。但命令迟迟不下,原因是元帅球兴正浓。传令兵接二连三地跑来报告,军情十万火急,元帅置若罔闻。元帅的积分一分一分在增长,战场上法军士兵一批一批在阵亡。再有一分元帅就赢了这场球,然而一颗炮弹在指挥所前炸响,法军全军覆没,彻底输了这一仗。作品把故事背景安排在敌人疯狂进攻,法军亟待指挥的这一瞬,把法军元帅的昏庸腐败揭露得淋漓尽致。

“空间”的安排也同样重要。如上例《打完这盘台球》,这场台球不是在娱乐休息等场所里打,而是在前线指挥所里,其揭露鞭挞的意义得到了最高程度的突出和强化。再如王蒙的《春之声》,“空间”选在挤满了急于回家过春节的旅客的闷罐子车上。车上的旅客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一节车厢就是一个“社会”,车厢成了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好窗口。作品就通过主人公在车厢里所见所闻,感受到了“春之声”——“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

有的作品“空间”不变,但在它上面再加上一维——变化着的“时间”,那么这一“空间”就会成为一面镜子,有效地映照出人事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如老舍的《茶馆》就是成功的范例。

(二)背景与人物性格

背景可以有效地烘托、暗示人物性格,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对于葛朗台老头所居住的索漠城的那条街,那所“灰暗、阴森、静寂”的屋子的描绘,无不处处表现着葛朗台的性格特点——虽腰缠万贯,但却极端地贪婪吝啬:门框支柱的柱头、门洞、门槛都磨出无数古怪的洞眼,像法国建筑的那种虫蛀样儿,也有几分像监狱的大门。褐色的大门是橡木做的,没有油水,到处开裂。门上小洞的铁栅已经锈得发红。室内顶上的梁木露在外面,梁木中间的楼板涂着白粉,已经发黄了……一般来说,暴发户都喜欢摆阔气,比奢华,但葛朗台却相反,他把一分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疯狂聚敛,却一个子儿也不愿花出去,他是一个守财奴。这才是葛朗台,暴发户中独特的“这一个”。

有的背景设计,可以用来解释人物性格的形成。如方方小说《风景》中的“河南棚子”,是七哥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环境。这里贫穷、肮脏、喧闹,居住条件简陋而拥挤,七哥一家弟兄几个不得不常睡在床底下。人们缺乏文化,缺乏爱意,人与人之间变得冷酷而势利。七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骨子里渗透着环境所加给他的影响。

(三)背景与情绪基调

背景描写还能有效地渲染出特定的气氛,传达出特定的情绪情感内涵。

请看鲁迅小说《药》中对“坟场”的一段描写:

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鲁迅,1981a)448

——“气氛”阴冷、凄凉,直透骨髓。再如鲁迅小说《伤逝》开头部分的一段: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偏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空,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的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鲁迅,1981b)110

文中对“破屋”的描绘透露着叙述人涓生的心情,同时也定下全篇的叙述语调及情绪基调:悲凉、戚怆、伤感。背景消融在情绪中,情绪投射在背景中。

(四)背景与故事情节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在人生,环境是招来行为的,事件和它发生的场所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应的关系。说得不错,人生中的某些行为(表现为故事情节)常常是由环境所产生出来的。“老井村”(郑义小说《老井》中的具体背景)因为地处黄土高原,常年缺水,人的生存极为困难,这才有孙旺泉的爷爷率众舍身求雨的壮举,才有老井村祖祖辈辈为打井找水所做的艰苦努力,才生发出《老井》的一系列故事。再如某些特殊地域中流行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文化观念、图腾禁忌等,也是某些特殊故事发生的生活根源。离开了这些“背景”,人物、故事都可能会变得让人不可理解。

还有些艺术品类,例如推理、侦探小说,故事情节与地理环境、生活场景关系极为密切。在这些小说中,屋后有一条小路,墙上有个裂缝,楼上有个贮藏室之类,往往可能成为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犯罪的契机或破案的线索。因此,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研究背景,以便弄懂全部故事情节。

dongzi 发表于 2022-9-15 08:28:13

背景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主题思想的表现关系极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95】什么是背景?背景的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