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896】什么是叙事角度?叙事角度的艺术技巧和功能
叙事角度一、理论知识
(一)叙事角度的意义
叙事角度的选择,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小说艺术的基本要求是叙述好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由谁来叙述却大有讲究——它决定作者在作品里应该讲哪些事,不应该讲哪些事,哪些事应该让读者知道,哪些事不应该让读者知道,而必须让读者联想和想象;还决定叙述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故事,以及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什么样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所有这一切,不但制约着作者如何写,也制约着读者应该怎样看。
由于以上原因,现代文艺理论特别重视叙事角度的研究,在西方成为创作理论的一个显要问题,成为一门大学问——叙述(事)学。我国理论界过去对此不太自觉,现在也已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已出版了专着。叙事理论的引进及研究,带来了小说艺术形式的重大变革,以至于造成一种“形势”,要想读懂当代小说,就必须具备“叙事”方面的相应知识。为此,本书对叙事角度的有关知识略作介绍,以期有助于读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几种常见的叙事角度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叙事角度的研究很细致很全面很深入,但也失之于烦琐庞杂,不易掌握。为普通读者计,从阅读欣赏的实践需要出发,本书拟化繁为简,概括介绍全知叙事、有限叙事、纯客观叙事这三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叙事角度。
(三)几种常见叙事角度的特点
1.全知叙事的基本特点
全知叙事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就叙述人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与其中任何人认同。叙述人凌驾于任何人物之上,掌握的情况多于任何人物,用公式表示即:叙述人>人物。全知叙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观型与客观型。
2.有限叙事的特点
有限叙事即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由于故事是借用一个特定的人物之口讲述的,所以他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而这一切无不受到其自身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人无权叙说。正是这一特点,有限叙事又叫“人物视点式”“内聚焦式”“同视界式”,用公式表示即:叙述人=人物。有限叙事可采用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有限叙事,叙述人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3.纯客观叙事的特点
叙述人只向读者客观地叙述其所见所闻,将人物的言语和行为,将生活场景和事件进程直接展现给读者,不进入人物意识,不作心理分析,不作主观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人的作用很像是摄像机和录音机,他只观察到了对象的外部呈现,而不了解内部奥秘。叙述人了解到的情况少于笔下人物,用公式表示即:叙述人<人物。
4.各种叙事方式的利弊得失
全知叙事出现得最早,历史最悠久,运用得最普 遍,发展得最成熟,至今仍受到作家的青睐和读者的欢迎。全知叙事的长处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任何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使人物和事件得到最广泛最自由的表现,使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最全面最 具体的了解;而且它还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
全知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正因为它无所不知就像上帝,但上帝在现代人眼里失去了威严,所以现代读者往往对“无所不知”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次,因为叙述人“全知”,所以他喜欢把一切详尽地告诉你,逼着你接受,用不着再去思考和提问。这样就限制了读者积极创造的乐趣和神秘的魅力。
有限叙事选定一个特定人物作为叙述人,外在世界的一切通过他的心理屏幕映出,这样明显控制了叙述人的活动范围和权限,从形式上让读者感到他也是一个平等的人而可以接近、可以相信;如果采用第一人称,读者会觉得好像某人正在给他讲自己的故事,好像在倾听第一手材料,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而且由于受叙述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必然有许多不知道不明确的地方,这些地方作为空白留给读者思考,给读者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再者,有限叙事从不同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把握世界的新的可能。
有限叙事也有弊病,具体表现在:作者不能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没法介绍叙述人自己;读者只能用一个人物的观点去看故事,除叙述者之外读者看不到别的任何人物的想法。还有,故事受叙述人本人所在时空的限制(客观条件),无法展开个人视野之外必要的东西;同时,由于叙述同时要受叙述人身份、性别、经历、职业、文化修养等(主观条件)的限制,有许多东西必然会成为叙述的盲点,这些盲区影响了读者想尽可能全面了解生活的阅读期待。
纯客观叙事摄录现象最快最多,使读者能看到更多的行动和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原生性与客观性。运用这种叙述方式写出的作品由于叙事主体的主体性被最大限度地克制,没有任何解释,充满了空白,迫使读者自己去投入去解释,这样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主动性。
但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缺陷:由于叙述人没有感情投入,使文本感情因素过于稀薄,因而显得过于“客观”,过于冷漠,过于冷冰冰。这样就不能与读者形成感情上的沟通,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投入。另外,“纯客观”回避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心,这就意味着它放弃了文学这种艺术形式的特长。
总之,三种叙述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为作家最好不要厚此薄彼,而要根据需要灵活地变换视角,取长补短,完成最佳的艺术创造。作为读者,了解了一定的叙述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认识作品的艺术特点,理解其中的妙处。
二、欣赏示例
(一)全知叙事例
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一段: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此皆他二人素昔所存私心,难以备述。如今只说他们外面的形容。
在这一段里,角色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隐曲微妙的心理,因而隔膜误会,然而叙述人知道。叙述人把双方的心理剖析得纤毫毕现,而且直接出面进行评论。这是一段典型的全知叙事。
全知叙事又可以分为主观型和客观型。
1.主观型
主观型全知叙事的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着、介绍者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例如 18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就率先利用这种叙述方式。请看他在《汤姆·琼斯》第一章的一段话:“我们写人性,也将先托出在乡村常见的一些普通的、单纯的人性以飨饿得发慌的读者,然后用宫廷、城市所提供的造作、罪恶等法国式或意大利式的高级作料,加以清炒或红烧。我们相信,用这种方法一定能使读者愿意永远阅读下去,正如上述伟人使有些客人永远愿意吃下去一样。”在这里,叙述人直接出场与读者对话交流,交待他叙述的原则,然后展开他无所不知的叙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叙述人也常常出面与接受者对话。如上引《红楼梦》中“看官,你道两个人……”一段即是。这里虽不是以第一人称(“我”、“我们”)直接出面,但却明白显示了叙述人的存在。
2.客观型
客观型主要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用第三人称讲故事。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正如莫泊桑所说,把生活中发生过的一切都精确地表现给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而限于使人们和事件在我们眼前通过。代表性作品可举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在这部作品里,叙述人不仅从没有以第一人称出现过,而且十分克制自己的主观态度,完全符合福楼拜自己的“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界里面露面一样”的艺术信条。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决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
(二)有限叙事例
第三人称有限叙事的特点是,叙述人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黏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他的眼光观察,以他的心灵思考,笔锋所及以不超越此一人物为限。如陈村的《一天》:
张三走进弄堂就把眼睛睁开了,刚才张三只睁开半只眼睛,张三睁着半只眼睛感觉是很舒服的,现在把一只眼睛全部睁开,张三感觉也很舒服。因为弄堂里的空气是很好的。张三从家里出来就觉得弄堂里的空气很好。很好的空气张三很爱吸一吸的……
作品的整个故事是按照张三的心理感觉叙述出来的,全篇絮絮叨叨平板沉闷的语言风格,全是受张三这一视角限制的。
有限叙事的另一种类型是“不定式”或者叫“移动式”,即叙述人不是某一个固定人物,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不断转移。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的叙事角度分别是康普生家庭的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第四部分是黑人女佣迪西尔太太。小说每一部分的叙述话语都分别打上了叙述者不同的个性特征。我国作家戴厚英的《人啊,人!》采用的也是不定式有限叙事方式,同一件事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叙述出来,使读者获得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感受和认识。
有限叙事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意识流的叙事方法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使情节化入人物意识活动,由人物的意识屏幕上映出。意识流叙事角度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
(三)纯客观叙事例
如苏童《妻妾成群》中一段:
颂莲走到水井边,她对洗毛线的雁儿说:“让我洗把脸吧,我三天没洗脸了。”雁儿给她吊上一桶水,看着她把脸埋进水里,颂莲弓着的身体像腰鼓一样被什么击打着,簌簌地抖动。雁儿说:“你要肥皂吗?”颂莲没说话,雁儿又说:“水太凉是吗?”颂莲还是没说话。雁儿朝井边的其他女佣使了个眼色,捂住嘴笑。……
这一段叙述出的都是直接可见可闻的内容,而不涉及人物心理。颂莲为什么不说话,她内心有什么活动,因为不可见不可闻,也就没法写出来。如果换用全知叙事或者以颂莲为视角的第一人称有限叙事的方式,就可以对颂莲的心理活动津津有味地描绘一番;如果让托尔斯泰或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些心理描写大师来写,大约会一层层分析下去,以致分析出连颂莲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心理内涵。如果用意识流方式去写,或许能“流”出颂莲一生生活的碎片来,但现在用纯客观角度叙事,所写只能限于所见所闻,颂莲怎么想,让读者想去。
这一段纯客观叙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人隐身于故事画面之外。同样是这一段,仍然是纯客观叙事,也可以改用第一人称,例如让陈家的一个小丫头充当叙述人,由她作为旁观者叙述出来,效果也是一样的。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恪守纯客观叙事的规范,那么,第一人称的“我”只能是一个严格的旁观者,只能叙述所见所闻之类的外部现象,而不能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主观感受、主观评价,否则就变成第一人称有限叙事了。
(四)叙事角度灵活变动例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三种基本的叙述角度、叙事方式,在这之后,需要接着说的另一个意思是,具体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中,作者在注意保持叙事角度一致的前提下,又往往并不仅仅局限于只用一种叙事角度,而往往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自由地变动叙事角度。如《红楼梦》,以客观全知叙事为主,叙事人隐身于故事背后;但个别地方也用主观全知叙事,叙述人走出来与接受者直接对话(如上引“看官……”);甚至还采用第三人称有限叙事,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林黛玉进贾府”等就是。在现代作品中,叙述角度的转变就更为自觉更为灵活了。总之,叙述角度是艺术手段,内容表达和接受效果是目的,作家应该自由地调度各种艺术手段为艺术目的服务。 艺术手段为艺术目的服务 读之受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