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裁缝,三代匠人(1199字)--师徒故事(已刊登)
钢铁裁缝,三代匠人(1199字)杨力
六年前,七月流火,位于成都市金堂县的四川锅炉厂正在进行一场 “钣金技术全国选拔赛”,比赛将产生参加第44届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的中国区选手,而代表四川参赛的唯一选手叫卿冬龄,那一年,他刚满19岁。
卿冬龄身后,站着两位师傅,一位叫刘春志,已是上了年纪的老爷子;另一位叫钟晋,是一位健硕的中年人。三个人辈份不同,姓氏不同,却是三代钣金技术的传承人,刘春志是钟晋的钣金师傅,钟晋是卿冬龄的钣金师傅,三代工匠的身上,能够看到共和国前进的历程,三代工匠为之奉献的,就是他们身后的四川锅炉厂。
刘春志的老家在武汉,和许多来自于三线建设时期上海、武汉等地的老职工一样,刘师傅20岁出头就随着工厂内迁到了金堂。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师傅服从安排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当时堪称穷乡僻壤的大山沟。
四川锅炉厂过去是一家军工企业,许多装备经过刘师傅巧夺天工的双手,送到部队急需的地方,这是刘师傅最大的骄傲。后来他在当地成了家,一颗心毫无保留奉献给工厂,随着年岁的增长,又把毕生经验传给了吃苦耐劳的徒弟钟晋。
钟晋从18岁就跟着刘师傅当学徒。师傅告诉他钣金工不仅仅是焊接、切割、钳工、铆工技术层面的无缝组合,更在于那份平常心的保持。钟晋用心记得,积极钻研苦练,和师傅一道,八十年代曾为国家葛洲坝工程建设出过大力,成为业内响当当的钣金工匠。
师徒二人悉心钻研的这门钣金术被业界称为钢铁裁缝。一个优秀的裁缝能够根据尺寸需要,把布料裁剪得既精致又节省,为下一步制作成品打好基础。钣金师傅的功力就是要像剪裁布料那样既准确又节省把铁板分割开来,如果技木不过硬,会造成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所以这门技术来不得一点马虎,学得真传的钟晋师傅和老刘师傅一样都是扳金大师。
又过去20多年,钟晋师傅从来自农村的技校学生中选中了卿冬龄作为学徒。卿冬龄家境困难,但生活的磨难没有让他自暴自弃,中学毕业后他进了川锅厂技校,文化底子薄却很爱读书,特别喜欢摆弄机械设备,对钣金技术需要的动手和动脑特别用心,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对各种技术的熟悉和钻研上。
钟晋师傅特别喜欢徒弟身上那股初生牛犊的劲儿,经常开小灶手把手传授。卿冬龄完全懂得师傅的心,钣金术说小只是一门技术,说大却是一厂之魂甚至一国之需,那一块块形状不一的钢板,经过他们匠心独运的裁剪和拼接,最后会变成一个个巨型设备,安装到祖国任何一个需要的地方。
2016年的七月,卿冬龄不负重望,在世界技能大赛钣金技术项目全国选拔赛中一举夺魁,成为代表中国参加年底在阿联酋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的唯一选手。那一刻,刘老师傅、钟师傅,小卿师傅,都眼含热泪拥在了一起。
今天,卿冬龄早已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钣金师傅,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做着一颗“镙丝钉”。是的,伴随中国的腾飞,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国需要巨匠,也需要爱岗敬业的工匠,而建设祖国的刘春志、钟晋和卿冬龄,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