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917】如何运用好你的新闻语言?
马建刚
一篇主题鲜明、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闻佳作,必有其可圈可点、为人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
我们的体会是:
一、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确立主题要立足于时代大背景,着眼于时代主流精神;落笔时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小处切入,通过逐渐展开的新闻事实,表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貌,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丹东市宽甸县太平哨镇泡子沿村党支部书记王秀君不幸病逝在防疫工作岗位上,年仅49岁。为真实反映王秀君同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风貌,报社记者深入泡子沿村采访。2020年3月2日,丹东日报一版以《战“疫”中 他用生命践行誓言》为题刊发通讯,用语严谨、朴实真切、情发于心,通过一件件小事,真实呈现王秀君的爱民之情。
“2月15日,宽甸遭遇了近10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风雪。清晨6点整,王秀君蹒跚地走在齐膝深的雪地上……一边通知村民做好大棚防护措施,一边继续奋战在抗疫一线。”“看到大家这么辛苦……他自掏腰包去镇里买了一大筐鸡蛋,第二天,大伙就吃上了热乎乎的茶叶蛋。”
没有人为拔高,没有虚语饰言,通过最大暴雪、蹒跚、齐膝、自掏腰包等几个关键性细节,串联起文章主线,一个无私为民的基层干部形象跃然纸上。熟悉王秀君的乡镇同志致电记者,夸赞“把老王写‘活’了”。
二、专业专注、隽永表达。
比喻也好,修辞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以隽永表达来阐明事迹、尽展神韵,让文字直达人心。
2019年7月始,丹东日报策划实施了“守初心、强四力、看变化”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融媒体报道组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走遍丹东三县五区70多个乡镇,走进村组、走进农民家庭,和农民面对面交流。心贴得近,路走得实,文字自然带着一股泥土味儿、朴实劲儿。
在《沙里寨镇:青山绿水出路多》一文中,记者讲述了市、县斥资600万元在大洋河上修建了一座宽阔的水泥桥,而村民对40年前修建的钢索吊桥还饱含深情与不舍。
“吊桥修成后,不仅能过人,还能走自行车、小推车等,两岸的村民都乐疯了,没事就去桥上走走,好像怕这个宝贝不见了。”“那座历经40年风雨的老吊桥很少使用了,但它已经成为村民们心中的一个记忆的符号,讲述着40年前干部群众一起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故事。”
文字虽不长,村民们对新吊桥的喜爱和对旧吊桥的眷恋之情尽展其间,同时生动反映出丹东农村发生的巨变,反映出精准扶贫取得的可喜成效。
(作者为丹东日报编委、编辑部主任) “2月15日,宽甸遭遇了近10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风雪。清晨6点整,王秀君蹒跚地走在齐膝深的雪地上……一边通知村民做好大棚防护措施,一边继续奋战在抗疫一线。”“看到大家这么辛苦……他自掏腰包去镇里买了一大筐鸡蛋,第二天,大伙就吃上了热乎乎的茶叶蛋。” 精准扶贫取得的可喜成效。
新闻佳作,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