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职工住房的变化
作者:芦长福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初,我们家从东北的阜新矿区搬到当时的渡口市的宝鼎矿区,一转眼我在攀枝花生活了五十年了,五十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矿区的日新月异,也见证矿区职工住房的变化。
1971年。我们刚来攀枝花时候,我们家居住在宝鼎山下的一个山坡上,山坡有几趟干打垒平房。我家的房子不到40平米,从大门进来就是外屋,紧挨着房门的右边是一口水缸。水缸旁边是一个木做的高脚碗柜,中间摆放着木头做的洗碗盆,上面则是碗筷架和存放油、盐的箱柜。房门的左边是一座土灶,一进里屋,右手边是由木板连成一体的一个大床。大床的对面有一张单位上发的双人床,那是两个姐姐睡的床。两床之间有两口装衣服和其东西的箱子。我们一家七口人就挤在这间不到40平方的房间里。每逢年节,家里来了客人,屋子就显得特别小。家里就真的连进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后来,大哥娶了嫂子,家里就更住不开了,父亲请人山坡上就又修了两间干打垒房屋。在房子没修好之前,在外屋隔出来一小房间。房子修好后,我们的住房虽然宽松了点,可是没过几年,毕竟自己修建的房屋质量不行,每当雨季,我和弟弟住哪件房屋就漏雨,还不时的有泥土掉落到床上,害的我和弟弟半夜睡不好觉。后来矿区实行大批农转非政策,但要想转户口,自己就得修房子,所谓自建公助,为把嫂子户口从农村转到矿区。大哥家修起来灰砂砖的水泥瓦的平房。许多向大哥一样的家庭,为了给妻子和孩子农转非,自己修起了房子。在山坡上那一排排灰砂砖墙体的水泥瓦屋顶的平房。成了当时矿区的一大风景。
改革开放了,矿区的经济越来越好,我们的好日是越来越好,没过两年矿不再修那种筒子楼而修起了单元楼,不久我们家住进了6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单元楼。不再为每年雨季房屋漏雨而担心了。
进入九十年代年我结婚了,矿区的住房开始由计划分房向商品售房转变。当时只要交房价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分到住房。结婚没有两年的我们也分到一套4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的楼房。再后来,矿区的房子实行商品化了,过去职工福利房也由自己出钱购买成为了商品房。房子也可以自由买卖了。由于我上班和居住的地方很远,于是我们就在矿机关附近卖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的楼房。
进入2000年矿区开始了棚户区改造工程。由于过去我是学建筑出身的,2005年我被调入矿棚户区改造办公室,投入到了这一利国利民的工作中。在那几年的工作中我见证了矿区职工住房的变化。攀煤公司在市区的清香坪和格里坪修建矿区最大两个住宅小区,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幢幢高大漂亮的高楼拔地而起,居住了几十年油毛毡、干打垒的住房的矿区职工终于搬进了宽敞明亮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矿区的职工也搬离了矿区住进城里。享受到了矿区改革矿区职工带来的红利。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不仅仅矿区在变化,市区的变化就更大了。攀枝花城市慢慢地变高变大了。特别是新城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公园、广场、游园、喷泉让人流连忘返。昔日的蛮荒之地,有了大都市的情调。环顾四周,才发现,很多和我一样有着住房梦想的人,也都变成了现实。攀枝花城,一幢幢公租房、廉租房拔地而起,圆了多少人的住房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少人对住房梦寐以求的生动写照。可喜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圆了安居梦后,又开始追求宜居梦、乐居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