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947】语言,怎样探求散文之道
来源211写作课堂转眼间,2022年竟只剩最后几十天,回望这悄然溜走的一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什么?
是不是好像发生了很多事,见了很多人,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时间都变得了无痕迹?
01
“为什么往事,总在呼唤着我把它写出来?”
完全没有接触过写作的林青霞,就是在50多岁时,开始了我手写我心的生活。
那时的她,正经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亲朋好友陆续离世,婚姻也遭受了重大考验。
她求助佛学,佛学告诉她,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但放下谈何容易?于是,林青霞开始躲在洗手间里写散文,她的第一篇散文《沧海一声笑》,便是纪念好友黄霑。
不为别的,就为了表达心中无处诉说的情感。
也是从此,用散文记录,成了她的日常。灵感来的时候,她甚至来不及脱鞋换衣服,就冲向洗手间的梳妆台一路写写写,等抬起头时,已是鸟叫天明。
作家马家辉说,那时他家传真机经常半夜响动,那肯定是林青霞又发来新作。
57 岁,林青霞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散文集《窗里窗外》。刚开始也会被业界评价写得不够“沧桑感”,但她不在意,一写就写了18年。
年轻时的她在好朋友亦舒眼里,做事有时难免过于执着,活得不够松弛。爱上散文后的林青霞,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终于能卸下厚重的面具,在与往事的对话中,真正看见自己、成为自己。
“嗯,过了六十岁了,就应该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今年67 岁的她,已出版了三本散文集,还在南方周末开辟了自己的散文专栏,记录下自己曾经历过的大半个世纪的精彩演艺生涯。
她的散文写作经历,正好验证了史铁生的那句话:
“为什么往事,总在那儿强烈地呼唤着,要我把它写出来呢?
重现往事,并非只是为了从消失中把它们拯救出来”,更重要的是——
“在经历它们的时候,它们只是匆忙,只是焦虑,只是‘以物喜,以己悲’,它们一旦被重视你就有机会心平气和地欣赏它们了。”
所以,每个人的生命里,或许都需要一篇好散文——
它不仅是对时间的“刻舟求剑”,让我们得以记录那些弥足珍贵的日常;
更是在与自己“剪烛西窗”,让我们得以用文字,与时间对话,与生命和解。
就像即使相隔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记起,杨绛与钱锺书在《我们仨》中的点点滴滴。
也能记起朱自清在《背影》里,反思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父亲给儿子送行,担心儿子的旅途,拜托茶房多加照顾,儿子却在心里暗想他迂腐。看到父亲执意要越过站台给儿子买橘子,儿子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儿子的羞愧,也是儿子的成长。
散文家周晓枫曾说,“小说是可以藏起自己的,但散文写作是尽力挖掘自己,更勇敢、更真实地呈现自己。”
如果你:
想要用散文记录生活,但不知道从何处开始
心中有所想,但落笔时总是无法准确表达
已是写散文的老手,但陷入瓶颈想寻求突破
那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加入《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码》,和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傅菲、庞余亮、塞壬、黑陶一起,“用心表达世界,以文对抗时间”。
02
“如果不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那是遗憾”
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不会要求你写小说、写诗,但一定会要求你写散文。因为现代人的生存就是一个散文化生存,我们都以散文的方式活着。在散文中,我们整理和表达我们的经验、情感、知识、思想,努力去构建、去确认一个自我。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小说家、那些诗人也写散文,写诗也许是跳跃,写小说也许是跑步,一个人不能永远跳跃和跑步,他的正常状态、日常状态应该是散步,散文就是散步,在现代,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已经失去了它在古代所具有的宽泛的、实用的社会功能,你的散文写作不是为了上班,你就是在散步,但谁能说散步不重要呢?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文学奖得主
如何挖掘有价值的素材?
刚开始写作时,我写了大量语言唯美的乡村抒情散文,但我发现,这是一种耗才华、虚空化的写作,这样写下去,会直接写“死”自己。我搁笔了。直到我患上重度失眠症,并把这个经历写了下来,才找到新的题材开掘方向——从具体的生活中,直接检索素材,藉此表达人的生活、精神、困境。
2013年以来,我写的每本书都不一样,从乡村到自然,从风物到动物,我不断开掘题材。但无论题材如何变化,唯一不可变的,是散文文本里弥漫的作家生命气场。这需要一个散文作家,经常梳理自己的过往,逼视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会挖掘出很多被他人忽略的素材,构建自己的文字帝国。
——傅菲
百花文学奖得主
三毛散文奖得主
如何抵达“似散不散”之境?
16岁那年,我疯狂爱上了文学创作,但是专业与中文系毫不相干,于是凭着一股热情盲目写作、盲目投稿。我几乎每天都写,隔三差五,都去邮电局寄稿,然后再从邮电员那里悄悄领回鼓鼓囊囊的信,肯定是退稿。这是第一年的事。第二年退稿是适当少了,第三年的用稿占我投稿的十分之一。
有了一定发表量后,我决定把发表的稿件和原稿对比,发现修改得最多的是我的开头,于是加强了对散文结构、特别是对开头的训练。我也会把被退回的稿件又重新写一遍,再写之后,对比着找原因,《半个父亲在疼》《小先生》中有好几篇散文,都是反复写了好几遍的散文。
人生在世,最多一百年。如果不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那是遗憾。如果不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最好,那更是大遗憾。学习并熟练运用好散文结构,就是讲好自己人生故事最好的木桨。
——庞余亮
鲁迅文学奖得主
万松浦文学奖得主
情感如何支撑我们的写作?
很多年前我跟一位导演交流,他说你认为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我犹豫了一会,说是不是想象力?他摇头,说我觉得是情感。我当时觉得,情感是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什么可供阐释的,它也没有那么位居轴心的重要性。
而现在,我很尊重情感的力量,尤其对于散文写作来说,情感是最基础的准备,就是像空气、土地、水流那样养育万物。想象力当然重要,但是想象力也要生长其间,包括我们手法的创意、角度、风格,也包括语言上的湿度、弹性、营养等等,都需要被孕育在情感里。
我甚至觉得,哪怕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动笔,不管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是由于自我怀疑,只要情感足够真挚和充沛,就能保证你未来复苏的可能,以及拓展自己的可能。
——周晓枫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文学奖得主
如何在散文中呈现复杂情感?
散文写作对我来说实现了自我的表达,对着这个世界表达了“我”。表达了我的发现,我的情感,我所身处的这个世界。我时常在不同时期去审视自己,我是否还是当初的那个我。或者说,我是不是呈现出了全新的品质与潜质。
散文写作,我力图保证去写我必须写,我愿意去写的东西,这一点很难。每一次的写作,我几乎元气大伤,像大病初愈,散文写作过程是一个把骨血往外掏的过程,是一个精神内耗极重的一个过程。所以,纯粹写散文的人并不多。我真实的收获是,最终,我会成为一个药渣,一个空壳,一朵曾经精彩绽放过的花,一种纯粹的燃烧,但,即使这样,我也不会后悔。
——塞壬
人民文学奖得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新人奖得主
如何打破庸常的语言流?
我父亲生前是陶瓷工人,他用松枝烧过古老的龙窑。我的生存和劳动方式,实际也是烧制,不同的是,父亲是烧制陶器,而我,是烧制汉语。一己的野心是,通过烧制,让公共性质的汉语,转化成一套独属于我个人的汉语系统。
敬惜字纸,是南方传统。写有汉字的纸张是神圣的,在南方,特别是在徽州,即使是十分偏僻的乡野,也随处可见石砌的“敬惜字纸”的炉或小塔。有字之纸,须在炉塔内烧化而不能随意处置。
在写作中,汉字之于我,既是一众供我驱策、英勇搏杀的将士,同时,又是我心中一尊尊虔诚敬崇的神。
——黑陶
三毛散文奖得主
万松浦文学奖得主
如何提升散文的美学境界
我年轻时候的写作,包含着一种虚妄的愿望,想能不能把传统更多地拽进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但其实那个时候是一种空泛的遐想。人的遭际没有到那个地步,没有感受到那种复杂的境遇,没有正常地构成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到今天我和古典传统之间,是某种握手言和。我终于理解了你,你也终于照亮了我。我牢牢地知道我的阵营在哪里,我必须时刻和我的阵营——山河、草木、民众待在一起,我得不断提醒自己,做他们的同路人。只有这样,我的写作才能够延续下去,我的整个生命才有意义。
——李修文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鲁迅文学奖得主
这些散文家不仅揽获了散文领域大大小小的重要奖项,其中还有不少已经是“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的评委。
这一阵容,让南周书院社群里的老学员们激动不已,课程才推出,就第一时间“拿下”,还直呼“这价格太吸引人”!
如果想要跟着这波老师学习,千万不要错过!
更有6场直播答疑、作业点评、投稿绿色通道、杂志社主编直播分享投稿技巧等福利,在等着你!
03
人人都能写散文,为何还要学?
如果让小说家张炜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或许会告诉你:看起来平实的散文,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散文“散”,这里一笔,那里一笔,想到哪写到哪,不需要什么技巧。
但其实,不着痕迹的技巧,更需要技巧。
就像化妆,浓妆艳抹,让人看出你画了眼线、擦了口红,很容易,但要化个白开水妆,打造伪素颜的清透感,却需要更高超的化妆手法。
比如汪曾祺写《荷花》:
荷花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上面的雨水水银样地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倒,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这有什么技巧可言呢?
但其实,这不是作者的随心所欲,反而是经过精妙的设计,短短的310字,就至少包含了3种结构,写尽人生况味:
·四条屏结构,详写春天,也是人类的童年;浓写夏天,是人类的中年,自信而盛大;秋天是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实用的中年;到了冬天,速度更快,字数更少。四幅屏风是四季,也是人的一生。
·更漏结构,用时辰串起了荷花的生长节奏,荷花从早到晚的二十四个时辰,开放,收朵,正好也是人的一天。
·水墨画结构,从荷缸之空写到荷缸之满,然后再由荷缸之满写到荷缸之空。开始的荷缸里之黑绿红再写到荷缸之白。
这不着痕迹的结构,鲁迅文学奖得主庞余亮,反复读了好几年,才读出来。
或许,正如散文家李敬泽所说,“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不会要求你写小说、写诗,但一定会要求你写散文。”
为什么呢?因为散文是基础——
小说中的记叙和描写是散文,剧本里的对话、人物分析、场景介绍也是散文。
我们写散文,就是在训练自己最基本却也是最难的写作能力。写好散文,就解开了各种体裁的文字密码。 散文家周晓枫曾说,“小说是可以藏起自己的,但散文写作是尽力挖掘自己,更勇敢、更真实地呈现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