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985】要打“短平快” ,牢记“抓典型”
话说某年“端午”,“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正在记者站“思亲”,报社副总编李仁臣,千里迢迢,到站慰问,并指导工作。在全国双拥模范县--长海县海洋岛,没惊动海岛,没拉开架势大采大访,抓拍了岛上“送拥军粽子”的欢快场面,采访快,“说明”短,图、文迅速见报,上了人民日报头版。纸媒、网媒,版面有限,时效性强。记者身处新闻产业链的上游,有必要借鉴排球比赛快攻打法,跃身起手来个“短平快”。李副总的《拥军粽子》,示范了“短平快”的新闻手段,业务要义,是堂生动的新闻教学课。
有一年,吉林省委新领导班子亮相,邀集新闻单位人员见面,省委主要领导说了许多与大家共勉的言辞。我抓住其中欢迎媒体监督的亮点,写个“短平快”:《吉林省委新领导班子欢迎新闻单位批评工作中的缺点》,第二天就见报。
我起手的《长春六家工厂生产劣质酱油香肠》(198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一汽新型载重汽车出厂》、《北京西客站建设方案通过》,都是“短平快”稿。
新闻业务上难以忘怀、感受颇深的往事,不胜枚举。但有一事一理,似应忆到论到。典型报道影响大,人物、事件、工程建设等典型报道,要抓住、抓紧。这是我回想1999年1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促进再就业的功臣》,发自肺腑的业务体会。
驻站逛街,屡见街头“不挑不捡就业快”的告示;看大连日报、大连晚报,也有类似告示的报道。我探访大连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员戚秀玉已累计为11504人找到工作,戚人戚事,铁石心肠的人也感受到震撼!促进再就业,是党和 国家 领导人心中所急呀!党报记者写稿的心态,应似站在天安门上写稿一样,脑有大局,放眼全局。我昼夜连轴转,采写戚秀玉。稿件发送报社,社领导许中田很重视,会同总编室值班老总、编辑润色小标题,配发“编者按”。1月12日至13日,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来京参会干部在宾馆争看1月7日人民日报。1月13日闭幕会上,朱镕基总理手举这份人民日报,表扬戚秀玉,号召各地学习再就业经验。这篇典型报道,荣获人民日报社新闻精品奖一等奖。
新闻业务作品,属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意识形态,标准没有“度量衡”般鲜明的刚性的斤、两、尺、寸。记者每件作品问世,都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记者这个“苦差事”的苦功夫,就是一次次地“吃透”“上情”和“下情”的两头,善于运用“上达”和“下达”的新闻业务。
(作者张书政为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 “吃透”“上情”和“下情”的两头,善于运用“上达”和“下达”的新闻业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