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1013】把稿子写好的三个逻辑(上)
谢雨报道易地扶贫搬迁,你会怎么写?不少报道往往以展示搬迁成就为主,纯正面、重展示,而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记者程焕则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人挪了穷窝 地拔了穷根》刊发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0日6版。这篇报道的前两部分写搬迁群众融入城市新生活的过程、当地政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的努力。第三部分笔锋一转,由“村民们如火如荼往外搬,一些人却偏偏往大山里挺进……”这一现象切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人一搬走,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有了空间。挪了穷窝才能拔了穷根,发展产业与易地搬迁并不矛盾”这一结论。
看得出来,记者的采访不是只看表面、只想一层,而是沿着逻辑链条往深处挖、往旁处想,挖得深了一些、想得深了一层,报道给人的感觉自然全面了许多,且更加真实、可信。这既是“脚力”的体现,也是逻辑力量的体现。
人民日报社分社记者的稿件不少都饱含这种“逻辑的力量”。结合以往的优秀稿件进行分析,“逻辑的力量”大致体现为结构的逻辑、情节的逻辑、语言的逻辑三方面。
先看结构的逻辑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逻辑缜密、清晰紧凑,报道就会显得主题鲜明、文脉顺畅。
北京分社记者施芳的《“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人民日报2019年7月8日6版)一文,写的是投身天文七十载的“科学启明星”王绶琯。施芳在写这篇文章时,一根红线穿到底,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正如报道的栏目名《讲述·一辈子一件事》那样,这篇报道只写一件事,不仅写透了这件事,还写出了“命运感”——虽然王绶琯院士“一辈子都在为科学理想奔走”,但人生不同阶段的目的、追求、境界不尽相同,施芳分三个部分巧妙地写出了其中的不同:青少年时期,投身天文,以期“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抵御外侮”;中年时攻坚克难,为了科技强国,“虽然人生总会遇到烦恼,但做起事来,就都忘掉了”;老年时倾情校园,意在培育新人,“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
几年前,河南分社马跃峰写“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邢孔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报道题目是《“拆窝燕子”邢孔丰》(人民日报2014年1月23日8版),文中三个小标题清楚表达出每部分的重点内容:“建高铁,先拆自家的楼”“修水渠,先砍自家的树”“台风来,先顾拆迁困难户”。三个部分、三个故事,紧紧围绕一个“先”字,彰显了这位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率先垂范的情操。
这样主题鲜明、遵循逻辑链条“修枝剪叶”的报道,比那些讲故事缺少逻辑红线、写人物偏重“高大全”,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又每一处都力道不足的报道,效果显然更佳。(待续)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地方部) 主题鲜明、遵循逻辑链条“修枝剪叶”的报道,比那些讲故事缺少逻辑红线、写人物偏重“高大全”,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又每一处都力道不足的报道,效果显然更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