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1014】把稿子写好的三个逻辑 (中)
谢雨再看情节的逻辑
情节是文章的肌肉。情节逻辑缜密、无懈可击,报道才显得真实可信、说服力强。反之,情节上存在漏洞,让人心生疑问,这样的报道就不可能打动人。
曾在人民日报读到一个村医的故事。某地有位村医乐善好施,多年间收下的欠条金额有40多万元。而这么做的原因,只在最后点了一句,“能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心里就觉得踏实。”到底为何觉得踏实?收下巨款欠条,村医一家生计怎么办?当地政府有没有采取帮助措施?读者难免产生疑问。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写人物,不仅要写出其“外在表象”,更要立体揭示“所以然”,这样,情节才显得真实可信。
在这方面,《申纪兰的根与本》(人民日报2007年3月3日1版)一文可圈可点。申纪兰197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1983年辞职,许多报道都没有讲出具体原因,只是简单地赞扬她“不图名、不图利”。这样解释,似乎也说得通,毕竟先进人物“境界较高”。而山西分社记者安洋在采访时多想了一层、多问了一句,便挖掘出了申纪兰的真实想法:“我文化不高水平差,怕误了工作,我一天不劳动心里就发慌,怕在城里待不住。”记者把申纪兰的话写进了报道,不仅没有让申纪兰的形象打折扣,反而让情节更加顺理成章、人物更加可亲可信。
云南分社徐元锋的《老县长素描》(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4版)一文,便有不少看似意外、实则合理的生动情节。比如:“这么多人来采访,你怎么看?”“不高兴”,老县长高德荣提高嗓门说:“典型再多,经济发展上不去也不行!”报道中加入人物“反常”却真实的言行,增强了他的个性,令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因为真实而可敬,故事因为真实而可信。写人物、讲故事时,要多从常理出发、多从读者的认知逻辑出发。(待续)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地方部) 情节是文章的肌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