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1015】把稿子写好的三个逻辑 (下)
谢 雨最后是语言的逻辑
语言是文章的皮肤。语言逻辑缜密、严丝合缝,就能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2017年的人民日报《党的十九大特刊》,在十九大开幕后用一个整版反映各地群众收看习 总 书 记作报告的盛况,西藏分社记者琼达卓嘎的《今天是个喜庆日子》(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0日14版),报道了拉萨市城关区塔玛村藏族同胞收看的场景:
收看结束后,66岁的老党员其美旺堆激动地告诉记者,习 近 平总 书 记的报告我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我们藏族人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习 近
平 总 书 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虽然不能完全听懂”,由于是少数民族,这位老党员的汉语可能不是很好,也可能是总书记的报告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观点,需要深入学习才能弄懂悟透。因此,“不能完全听懂”可谓实事求是,语言逻辑严丝合缝。这样的典型,可亲、可信、可敬;这句朴实的话,真实、真切、真挚。
《“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一文在语言逻辑上也很讲究。每一部分的首句都十分精彩,从第一句到后面内容的推进自然而流畅。比如第一部分首句,“天上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名叫‘王绶琯星’,标志着他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然而,年少时的王绶琯,最初的专业却与天文相差甚远。”首句可谓意象深远,引人注目,接着一个转折“最初的专业却与天文相差甚远”,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王绶琯年少经历的回忆,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镜头。如果说完杰出贡献,就来一段人物所谓的闪光话语,貌似格局高,其实远不如这种接地气的“闪回”来得精彩。
第三部分的“引出”环节同样精彩。第二句讲:“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一路上就常常要有人拉一把。我自己年轻时候的路就走得很艰难,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回忆过往,王绶琯感慨,“如今自己成了‘大手’,也想拉起奋斗的‘小手’。”接着自然转到讲述王绶琯大手牵小手、培养科学苗子的努力,语言平实,与主人公的心理吻合,逻辑上咬得很紧。
《人挪了穷窝 地拔了穷根》一文的语言逻辑也很见功底。开头写场景,“太阳西斜,凌乱的农家小院,散发出苞谷酒的辛辣味儿。白瓷碗第三次见底的时候,贫困户杜玉明终于开口说:他想去县城看看房子。听到这,四名搬迁动员干部中有人眼眶一湿:苦口婆心劝了两年,记不清陪老汉喝了多少碗酒,从没动摇过他留守的决心。这一次,转机竟来得如此痛快!”像极了电影的开篇长镜头——第一句写远景、有美感,第二句写近景、有动感,第三句推特写、写出“眼眶一湿”的感人细节,由远及近,十分抓人。
文章末尾,讲述完工作进展,镜头又回到杜玉明身上,“老杜说那晚睡得特别踏实:‘选个好日子,搬家那天一定要放炮仗,这可是个大喜事……’”首尾呼应,叙事逻辑严丝合缝,值得我们学习。
逻辑严密生力量。报道的题材、主题或许类似,但结构逻辑、情节逻辑、语言逻辑是否用心用力,报道水平自然高下立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故事更具说服力、传播力?充分发挥故事结构、情节、语言的逻辑力量,是一篇大文章,需用心揣摩。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地方部)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