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年味传温情
浓浓年味传温情从儿时记事起到成年后的40余年的记忆里,随着年代的变迁,我也从 “物资匮乏、贫穷落后”的“年味儿”时代,赶上了如今“物阜民丰、欢乐祥和”的“年味儿”的好时代。回想不同年代过的“年味儿”,都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过年的时候,吃成为一大主题。那些名目繁多的过年美食,洋溢着亲情,温暖、慰藉着我们的身心,令人回味无穷。舌尖上的年,有各种各样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美食,让我们的年过得幸福美满、温馨温暖。
年味儿在小孩子们的歌谣里,从淡到浓,逐渐热烈起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贴对子”。虽然百里不同俗,贴对联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但是吃糖瓜过小年的习俗在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在老家农村,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置办年货。进了腊月十五,年集就开始了。一年当中,只有过年时候才能用到的春联、年画、年糕、春卷、糖瓜等等此时摆满了各个摊位。平时不出门的大爷大娘们也会来年集上给自己买上一双鞋,新年新气象,穿新鞋,不走老路。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过年要讲规矩,而这些规矩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年俗。
到了炸丸子的日子,母亲负责调馅,父亲负责炸丸子。父亲手里拿了一双筷子,将油锅里的丸子不停地拨动翻个儿。待到丸身金黄色,就用筷子将丸子夹入一只圆形铁捞子里。这时我和姐姐正好赶到,手里抓上一两个丸子就往嘴里送。父亲脸上绽着笑容,母亲嗔怨道,一个个都是小馋猫,慢点吃,别烫着!
丸子可真香呀!三下五除二,我们就将一颗丸子吞入肚中。隔三差五的,我们又到厨房里逡巡。在忙碌的父亲身后,我们冷不丁地在笊篱上抓上几颗丸子,拿起来就往嘴里送。等到父亲回过神来时,我们便已经出门而去,父亲只是暗暗地摇头。我以小孩狡黠的眼光观察,快过年了,父母才不会因为孩子们嘴馋而责骂我们呢!
过年当然离不开饺子,在过去吃饺子甚至等同于过年。于是饺子的味道香不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年过得好不好。过去生活条件差,人们总是为能做出一顿可口的饺子而费尽心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有一年过年,父亲用白菜做的主料儿,把肉切成碎丁儿,多放了一些荤油调成的馅儿,味道鲜美得让舌头的记忆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后来饺子馅儿从纯素的过渡到纯肉的,又改成半荤半素的乃至鲜虾馅儿,味道也各有千秋,但始终无法撼动那一年给舌头留下的顽固记忆。吃完了年饭,父亲拿了一个长竹竿挂上长长的鞭炮,递到我的手中。一时间青烟弥漫,火光四溅,噼噼啪啪的声音震耳欲聋。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预示着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长长久久。
年味儿在除夕夜守岁的时候浓得让人陶醉。一家人座在一起,叙说着这一年的辛劳与收获,畅想着来年的美好生活。春晚的歌舞节目令人赏心悦目,相声小品叫人捧腹大笑的时候也时常被温情的话语戳中内心柔弱敏感的地方,而潸然泪下,守到零点新年的钟声响起的那一刻,家家户户门前的鞭炮声便响彻云霄。除夕之夜,家里的电灯也都是亮着而不去关掉的。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丸子团团转,正月十五元宵圆”。跟着风俗,踏着节拍,一天天的过年就铺展开来,春风浩荡的日子红红火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又到了牛年除夕。 一排排中国结串起火红的生活,一个个福字写出满满的幸福。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人选择留在当地过年,大家通过网络平台和拍摄短视频的方式传递问候,无论在哪里过年,都离不开年货,离不了年味,更少不了亲情。
想起儿时的年味,我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怀念,那是遥远的萦绕在梦中挥之不去的乡愁,话不完的年味儿是对美好生活的留恋,是对未来的憧憬。
河北兴泰发电公司 何卫东
地址:邢台市电厂路兴泰发电公司
电话:0319—2091225 邮编:054000
身份证号:130503196805150376
手机:1863299533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