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价值:把“不可能”变为现实,为企业发展注入后劲
把“不可能”变为现实,为企业发展注入后劲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许多矿井开始走向衰老,资源匮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陶一矿这个年产仅有60余万吨的小矿,便处于这个境界。如何摆脱困境,实现平稳发展,迫在眉急。陶一矿与中国矿大联合,实施“以水换煤”解放建下煤资源的实验,在一片质疑声中,技术科科长(原准备区副区长兼充填大班长)卢志敏接下这项硬工程。为将这项实验推向成功,该矿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卢志敏便是这个小组的主力干将之一。2007年,他们先从高水速凝材料巷空留巷技术应用做起,留一条巷道就是少掘一条巷道,可以有效缓解衔接紧接局面。接到任务后,他以一股子“韧”劲开始了工作,积极主动与中国矿大教授密切配合,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从项目的设计实施,到现场指导;从充填工艺,到现场各工种之间的配合;从特殊地质构造的支护到充填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自己都冲在最前面,每天工作都在十个小时以上,每次升井,凭仅能看到两排白牙,就能一眼认定他。经过不懈努力,实验全面成功,达到了巷道利用的目的,创造经济效益540余万元。此项目获得邯矿集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河北省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解放建下煤炭资源才是目的。2008年初,选定12701工作面为第一个充填试验工作面。他以一股子“钻”股投入新的征程,带领职工边试验,边摸索,边总结,以严谨、细致地态度做好每一步工作,不断更新工艺,自行研制大型挂包充填支架,大型物资进步组装平台及运料转弯滑道,解决设备运送难题;采取开放式充填、包体充填、混合式充填等工艺,提高充填效果;建立充填泵站,改进材料配比、缩短凝固时间,提高充填效率,通过逐步的改进和完善,技术获得了成功,走向了成熟。由于充填主要材料95%以的是矿井水,提高资源回收率的同时,还为矿井水找到了好去处,被中国煤炭协会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称为“实施建下开采的绿色革命”。此项技术的应用,将为陶一矿解放建下压煤500多万吨,为邯矿集团解放建下压煤3000多万吨,为冀中能源解放建下压煤近4亿吨。
高水材料速凝充填技术成了“陶一”著名品牌,引来大江南北客人。北起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南到四川华莹山广能集团,东起山东肥城白庄,西至陕西等多家煤炭集团纷纷到矿学习考察超高水速凝充填技术。在此,特别是在去年4月16日,四川广集团集团来矿考察中,考察团来矿迫不及待下井到工作面考察,当时,该集团公司总经理大病初愈,医生再咛万嘱不得下井工作,然而,他依然带队下了井。升井后他激动地说:“自从报纸上看到你们的技术,就急切地想实地参观一下,现在真的如往以偿了。你们的技术真的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我们这些资源枯竭型矿井探寻到了光明!”5月13日,河南永煤集团侯士宁也给了我矿充填技术高度评价:“高水材料在北京鉴定时,我就看到你们的报道了,今年看,这项技术确实不错,我们一定好好吸引,将它引进回去!”
与此同时,邯矿集团各兄弟单位也到矿取经学习,云架岭煤矿、郭矿公司、享健公司等单位都成功适用他们的高水材料沿空留巷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空间,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吕学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