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1038期:劳动者风采】曹治东:小创新环保又节支
曹治东:小创新环保又节支5月17日,重庆能源集团天府磨心坡矿运输区充电工曹治东,创新的氧化还原法修复机车蓄电池,经过半年的试用取得成功。该矿共有26组机车蓄电池,每组电池使用500个循环约1年的时间后将报废。曹治东通过自创的氧化还原法对蓄电池极板进行清洗,单个电池修复率达98%,蓄电池修复后又可使用300-350个循环,约7-8个月,提高了蓄电池使用率,又减少了报废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每年可为矿节约资金50多万元。
图为曹治东正在拆洗蓄电池极板。
刘长兵 这位作者写班组摄影稿已经形成人加机器的摄影写作模式了:哪天—谁—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干成后的效果……
应该说,这是最基本的没缺新闻要素的写法,可是,任何写法如果成了不变的模式,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如果篇篇在摄影手法和写法上都是如此,没有突破,这稿件就很难上了。因为总看一个人加一台机器的图片,编辑和读者都会产生审美疲劳。
可以说,此稿属于没啥大毛病也没啥优势和特色的稿件,如果缺稿,此稿好上,但如果稿件多,那此稿便缺少竞争力。 谢谢康老师的指点,下次我尽量改正这一缺点,努力写出好的稿件。 一人一机,编辑和读者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康总说的好啊!我们要在以后的拍摄中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引用第1楼ctxz于2011-05-19 09:30发表的:
这位作者写班组摄影稿已经形成人加机器的摄影写作模式了:哪天—谁—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干成后的效果……
应该说,这是最基本的没缺新闻要素的写法,可是,任何写法如果成了不变的模式,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如果篇篇在摄影手法和写法上都是如此,没有突破,这稿件就很难上了。因为总看一个人加一台机器的图片,编辑和读者都会产生审美疲劳。
可以说,此稿属于没啥大毛病也没啥优势和特色的稿件,如果缺稿,此稿好上,但如果稿件多,那此稿便缺少竞争力。 p_w_picpath/back.gif
学习领会老师的点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