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总工会在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上下功夫
近年来,陇南市总工会坚持把加强县级工会建设作为深化工会改革、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紧紧围绕推动县级工会实现“五强”的目标任务,着力在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上下功夫,使县级工会充满活力。坚持精准调研,掌握工作“重点”。建立工会干部联系基层工会和职工制度,市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2个县级工会,实现上级工会对全市9个县级工会对口联系全覆盖。围绕推动“五强”目标,班子成员带队先后深入对口联系的县级工会进行蹲点,开展了经费保障、力量配备、阵地建设、建会入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劳动权益保障、防范化解劳动领域政治风险等方面的调研,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进一步摸清县级工会基本情况,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解决措施,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工联席研究,着力攻克工作“难点”。认真落实工会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向同级党委汇报制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市总工会通过汇报争取,将市总本级工会干部工资纳入财政统一发放,将财政划拨工会经费严格按比例上解下划。徽县总工会通过召开政工联席会议,联合相关部门高档次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两当县总工会汇报党委政府,全额落实了工会经费财政划拨任务。礼县总工会争取政府支持,为全县财政供养职工落实年终福利。各县(区)按照时间节点召开工会各类会议,邀请党委主要或分管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建立健全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工作机制,积极汇报市委政法委将其纳入“平安陇南”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联合相关部门分析研判,组建300余名信息员队伍进行常态化监测,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先服务后规范,疏通建会入会“堵点”。坚持党建带动、资源下沉、服务为要,蹄疾步稳推进建会入会工作。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群体,通过入企宣讲、安排疫情防控资金、赠送农特产品大礼包和互助保险等方式,分类建立6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联合会,5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联合工会,破解小站点无法单独建会的卡点瓶颈,实现全市2524名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和1921名快递员全部进“家”。徽县总工会花大力气为新就业形态群体送温暖、赠保障,10余篇经验信息被甘肃工人报刊登,成县总工会开发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名制管理系统,进一步拓宽了管理渠道。市、县两级总工会每年对乡镇(街道)建会进行补助,对企业工会工作者开展培训指导。两当县总工会开发了工会会员管理系统,实现建会建家补助全覆盖。市总工会联合交管部门采取党建+工建的形式,吸收500余名货车司机入会。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基层工会3314个,涵盖法人单位3421个,工会会员163098名,已建成规范化乡镇(街道)工会183个,村(社区)工会60个,职工入会率达98%。
加强队伍建设,破解工作力量“弱点”。围绕加强县级工会领导班子建设,通过争取地方党委支持,70%的县级工会主席由县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两当县总工会主席由县委副书记兼任,目前大多数县的工会主席都是从同级建设、人社、交通等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岗位调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工作经验。徽县将女工委主任纳入党组班子。9县(区)总工会机关全部落实公务员和参公管理编制,2022年有4名县级工会干部调整到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岗位。按照改革要求,全部落实兼挂职工会干部政策,一些劳模、职工代表进入工会组织担任领导职务。通过省总支持,全市招聘组织员25名,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20名,充实到县级工会、街道、企业工会开展工作。积极组织新任干部参加省总、市总开展的各类培训。礼县总工会在青岛开展了一期38人参加的培训班,两当县总工会累计培训工会财务经审干部300多人次。
培育示范典型,打造服务平台“亮点”。市总工会通过升级改造职工服务中心,建成了占地三层楼,集职工大讲堂、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台球室、多媒体播放室、书画室、职工书屋、心理咨询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服务阵地,市职工服务中心已成为市直单位和周边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以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牵引,康县总工会建成了使用面积6000㎡,集业务办理、阅读学习、健身锻炼、党性教育等为一体的省级示范性职工服务中心。成县、文县、宕昌等县级工会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建成了体量不等、功能全面的职工服务中心,实现工会业务“一站式”办理,累计开展独具特色职工文体活动约460场次,服务职工23.2万人次。坚持社会化需求导向,通过整合资源,高质量建成84个户外劳动者驿站,13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36个母婴室。市总开发了“陇南惠工”小程序,实现网上服务。成县建设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线上管理平台,实现定位、管理员打卡、服务设施查询等线上服务功能。礼县1个驿站被评为全国最美户外劳动者驿站。武都区、成县、两当县各有1家驿站被评为全省最美户外劳动者驿站。各县区总工会努力打造“工”字系列文化品牌,累计建成43个职工书屋示范点,徽县建成全国级职工书屋2个,礼县、康县各1个,宕昌、成县、武都区、西和等县级工会共计建成省级职工书屋9个。
积极纾难解困,助推解决民生“热点”。坚持困难帮扶、送温暖走访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分层次建立困难职工困难家庭档案,及时兑现各类专项帮扶资金;叫响、擦亮“四送”品牌,积极走访慰问各类群体,重点做实民生公益事业,通过线上发布、线下宣传等方式,积极为就业人员提供各类信息。礼县总工会对接对口协作单位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劳务公司签单输送50余名务工人员,武都区总工会对接对口协作单位,挂牌建立劳务输出“促进就业工作站”。各县区细致甄别,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助力困难职工子女求学圆梦。积极顺应职工新期盼,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做好职工互助保障等工作。两当县实现职工互助参保全覆盖。针对职工子女假期无人照看的实际问题,累计开办爱心托管班51家,托管职工子女2000余名,两当县实现了乡镇托管全覆盖,成县、礼县举办的托管班被当地官方媒体报道。完善拖欠农民工工资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和法律援助制度,发挥“12351”职工维权服务热线职能,加强和法院、人社的协调联动,为190余名农民工追回拖欠薪资450余万元。
助力乡村振兴,夯实作用发挥“支点”。深化建功立业和技能提升行动,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118场次,涉及260多个工种,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武都区、礼县等工会联合相关部门每年都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油橄榄、花椒、苹果等行业技能大赛,提升了产业知名度、拓宽就业门路。坚持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于促进职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始终,创建了18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西和、文县创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评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载体,培养带动2000余名职工提升技能。市总工会每年都争取到对口协作单位援助的1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就业技能培训。礼县总工会衔接对口协作单位,销售苹果10多万元,文县总工会争取到对口协作单位捐助产业发展资金50万元,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物资和资金140多万元。
页:
[1]